“上美”一出手,就是《中国奇谭》这样的开年爆款。
但是却遭遇着一阵吐槽,尤其近日“家长炮轰《中国奇谭》”的话题登顶热搜,引发热议,即使后来被证实是有人炒作,但是对于这样的话题,在近两年的动画市场上并不少见,前有“熊出没”,后有“奥特曼”,如今又有《中国奇谭》,都遭遇着一些家长的指责吐槽,甚至举报。
如今央视发文《动画片只能给小孩看吗?》一文,力挺《中国奇谭》,为国漫站台。
在文中旗帜鲜明的提出:
动画不只是给小孩子看的,成人向也不意味着不适合儿童,很多成人向电影本质上是全龄向的,儿童能够获得快乐,成年人也有他们的领悟。
动画从来就没有只给儿童看的这样的定义,只是国人一直以来都对动画有着误解。当然更为主要的还是国产动画长期以来以“低龄化”为主,加上近十几年来国产动画产出了大批量低幼动画,更是加深了误解。
“低幼化”动画越多,误解就越深,最终就有着各种片面的观点。
央妈在发文中先是从动画定义出发,然后又详细阐述了动画发展史,
最后总结道:成年人一直是动画的重要受众。
所以成年人才是动画的主要观看群体,而对于小孩子来说只是占据着一少部分,只不过在国内,制作方们为了利益,批量生产了大量的所谓的卡通片,低幼低龄的故事内容,最终仅仅吸引了小孩子,而忽视了成年人。
但是在以往国产动画并非如此,尤其以“上美”为代表的制作方,所产出的动画可以说是全年龄段《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天书奇谭》《黑猫警长》《葫芦兄弟》《宝莲灯》等,即使如今的《中国奇谭》依然如此。
过往的十几年,国产电视动画以喜羊羊系列和熊出没系列为主,确实早期的动画以低龄化为主,但是随着大电影的推出,正在逐步摆脱低龄化的束缚。尤其近些年的“熊出没”大电影,一部比一部制作精良,而且有深意内涵,同时口碑票房也是不断提升,可以说让背后的制作公司也是赚了个盆满钵满,一旦撕开了一道口子,那么对于国产动画的发展来说是迅猛的。
与此同时,从《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开始,国漫开始逐步再度崛起,之后的《大鱼海棠》、《罗小黑战记》、《妙先生》、《白蛇》系列,“封神榜”系列、《新神榜》系列等,尤其《哪吒之魔童降世》以50.35亿的票房成为了国产动画票房最高的电影,而这样的票房成绩更是位列内地影史第四,让所有人都看到了国产动画电影的潜力。
纵观这些动画电影,足以说明,国漫正在一步步崛起,而且也正在摆脱低幼低智的标签。
这更加能够证明:动画不只是给小孩子看的!
不管是儿童,还是成年人,对于动画的诉求是不同的。
即使像《中国奇谭》第一集《小妖怪的夏天》,成年人可以代入自己,共鸣共情,而儿童也可以从中获得快乐,看到真善美的表达,毕竟孙悟空打败了妖怪,小猪妖也得救了。虽然过程中的一切,对于小孩子们来说感知并不那么强烈,可是依然能够看到小猪妖被欺负的样子,这会激发他们的怜惜同情之心,但是最后当小猪妖被孙悟空救下后,又会感到高兴,毕竟好人得到了好报。
而作为成年人来说,看的或许是职场中的那个自己,浪浪山的一个个小妖,都是现实的写照,过程是辛苦且残酷的,但是最终也换来了大圣的救助,也是得到了一丝宽慰,也能够提升士气。
对于动画片的定义,央妈这样说道:
动画片只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因其超越了每秒24帧的运动速率、摒弃了真人表演而在电影家族中独树一帜。它在形式上可能有些“低幼”,但好的动画作品一样可以探讨宏大深邃的主题。
所以,对于家长们的无理炮轰,显然有些幼稚。
最后央妈说道:
孩子只用去感知和发现,家长才是要引导其走向的人。
把动画片当成“电子保姆”,实际上是家长的懈怠——试图把教养义务归于外界,为自身缺位的家庭教育找借口。
可谓一针见血,动画不应该被如此无理对待,更是不应该背锅,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责任人,理应承担起应尽责任,为孩子的成长、教育保驾护航,而不应该是四处寻找借口、炮轰作品来推卸责任。
动画是一种艺术表达,所以对于小孩子来说,也没有必要一定要从动画中学到什么,而是在正确引导之下,顺其自然,在他们这个年龄段历经该有的一切。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