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原文

《三字经》可谓是中国的文化瑰宝,自古以来都是文人墨士的必读书籍。《三字经》以讲道德、礼仪为主,教导人们要心向善,懂礼仪,知荣辱,尊孝道。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字经》原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寒燠均,霜露改。右高原,左大海。

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古九州,今改制。称行省,三十五。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

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此处有多个版本,版本1,无新增内容)

(版本2,尔雅者,善辨言,求经训,此莫先。

古圣著,先贤传,注疏备,十三经。

左传外,有国语,合群经,数十五。)

(版本3,尔雅者,善辨言,求经训,此莫先。

注疏备,十三经,惟“大戴”,疏未成。

《左传》外,有《国语》,合群经,数十五。)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始终。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

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国祚废。

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

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

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

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

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

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

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

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

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蔡文姬,能辩琴。谢道韫,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晏虽幼,身已仕。有为者,亦若是。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

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唯一经。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历史背景:

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代学者倾向的观点意见是“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即王应麟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读书,于是编写了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

王应麟是南宋人,《三字经》原著中的历史部分只截至到宋朝为止。随着历史的发展,为了体现时代变迁,各朝代都有人对《三字经》不断地加以补充,例如清道光年间贺兴思增补了关于元、明、清三代的历史,共计二十四句话。

关于作者:

王应麟像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但是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倾向于“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王应麟(1223—1296),南宋官员、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庆元府鄞县(今浙江鄞县)人。理宗淳祐元年进士,宝祐四年复中博学宏词科。历官太常寺主簿、通判台州,召为秘节监、权中书舍人,知徽州、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等职。其为人正直敢言,屡次冒犯权臣丁大全、贾似道而遭罢斥,后辞官回乡,专意著述二十年。为学宗朱熹,涉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一生著述颇富,计有二十余种、六百多卷,相传《三字经》为其所著。王应麟晚年教育本族子弟读书的时候,编写了一本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据传就是《三字经》。

一说是宋代人区适子。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十一中记载:“童蒙所诵三字经乃宋末区适子所撰。适子,顺德登洲人,字正叔,入元抗节不仕”,认为广东顺德人区适子才是《三字经》的真正作者。

一说是明代人黎贞。清代邵晋涵诗:“读得贞黎三字训”,自注:“《三字经》,南海黎贞撰。”即以为明代黎贞撰。

吴蒙校点《三字经》时,结合《三字经》中提到《四书》以及鼓励仕进等的内容,指出该书“似当作成于元延祐年恢复科举,规定考试程式中《四书》用朱氏集注之后”。同时又提及南宋陈淳用三字句写成的《启蒙初诵》疑似为《三字经》的先河,指出《三字经》从雏形到更定,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

学者张如安根据南宋慈溪人桂氏《家训》中的相关记载认为,《三字经》应成书于南宋绍熙(1190年-1194年)至嘉定(1208年-1224年)年间,其时代要早于王应麟(1223年-1296年)和区适子。而宁波是目前已知的《三字经》最早流传的地区。

增改作者:

原典内容之外,后经章太炎等人多次增改,故三字经内容在“叙史”部分,也已包含元、明、清、民国时期。各版本题名也有差异,例如“三字经注解备要”、“重订三字经”等。

《新三字经》全文解释

1、春日暖,秋水长

2、和风吹,百花香。

「注释」

1、春季是播种的季节。春天气候温暖,适宜于草木生长,比喻良好的生存环境。这是全文的起兴。用“兴”的艺术手法来寄托和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情生于景,理寓于情。

2、这一句仍是承接首句的起兴艺术手法。

和风:温和的风,多指春风。

百花:喻指青少年是祖国的花蕾、花朵。

时代社会的发展,像长江之水一样,滚滚向前。青少年生气蓬勃,像花朵一样绽放在祖国的百花园中,沐浴着春天的阳光,茁壮成长。

3、青少年,有理想

4、立大志,做栋梁。

「注释」

3、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长身体、长知识最重要、最宝贵的时期,是形成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最关键的时期。

理想:对未来事物的想象、希望和方向,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

4、志:志向。

栋梁:房屋的大梁。

青少年时期树立远大理想,对人的一生具有重要意义,有着深远影响。立志是人生的首要问题。《尚书·周书·周官》曰“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孔子重视人生立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孙中山先生提出:要立大志,做大事。

我们应该牢记先贤们的教诲,在平凡的岗位上去干大事业,在振兴中华的伟业中立志做栋梁之材。极目云天外,志在九霄中。

5、天行健,人自强

6、生我材,为兴邦。

「注释」

5、天行健:源于《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人自强:一种自我激励、靠己立身、努力向上、奋发图强的精神力量。

6、生我材:出于李白的诗篇《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邦:国家。天道永远不停地运动变化,谁也不能阻挡,君子要效法天道,自立自强,奋发向上,永不松懈。

每个青少年都应该认识到自我存在的生命价值,不要虚度时光,把自己锻炼成为祖国建设事业中的栋梁之材,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兴旺发达贡献智慧和力量。

7、倡和谐,民所望

8、兴道德,国运昌。

「注释」

7、倡:提倡;倡导。

和谐:相处融洽友爱,不争执,不互相仇视。

望:盼望;希望。

8、兴:开始;发动;使之兴盛、盛行。

道德:指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其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

国运:国家的命运。

昌:兴旺;兴盛。

构建和谐社会是广大民众的热切希望。只要全社会大兴道德之风,国家就会繁荣昌盛。政通人和日月齐明,鱼游春水燕舞惠风。丰衣足食百姓安宁,风雨同舟乐在其中。

9、人之春,在少年

「注释」

9、少年是人生美好的时期,犹如一年四季中美丽的春天,孕育着无限美好的前景和希望。

10、迫:紧迫。

宋代王安石在《少年见青春》中说:”少年见青春,万物皆妩媚。“少年强,中国强,少年一代的素质决定着祖国未来的命运。

11、生有涯,知无限

12、苦攻读,莫偷安。

「注释」

11、涯:水边。泛指边际,如天涯海角、一望无涯。

12、苦攻读:刻苦读书。

莫偷安:不要只图眼前的安逸,而让时光偷偷地溜走。

《庄子·养生主》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这就要求我们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读书、学习、工作,不能得过且过。

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人生需要刻苦学习,努力奋进,不能贪图安逸。一个人要有紧迫感、饥饿感、使命感,在人生道路上要顽强进取。艰难从懒惰生,苦处经偷安来。清代朱彝尊在《朱翁六十寿序》中讲过:”人生世上,寸阴可惜,岂可晷刻偷安耶?“我们应该把这句话作为座右铭。

13、求学路,曲弯弯

14、路是弓,人是箭。

「注释」

13、路:道路,路程。

14、弓:”弓“字是个象形字。弓是古代一种近似弧形的射箭兵器,由有弹性的弓背和坚韧的弓弦组成。人利用张弓的瞬间爆发力,将箭射向目标。

箭:古代兵器,长约二三尺的细杆上装有尖头,杆的末梢附有羽毛,搭在弓弩上发射。现代射箭用的箭头一般用钢、铝合金等制成。

学习、求知没有一帆风顺的平坦大道,像弓似的曲折,充满着艰辛。”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应像弓弦上射出的箭那样,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15、头不回,弦不断

16、志不渝,勇向前。

「注释」

15、头不回:接上句”人是箭“之意,说明”开弓没有回头箭“。

弦:弓背两端之间系着的绳类之物,多用牛筋制成,有弹性。

16、渝:改变,多指态度或感情。

勇:有胆量,不怕危险和困难。

就像射箭,人一旦选准目标,就不能中途断弦,要有坚韧的精神,不能半途而废。当我们踏上正确的求知道路,就应该像离弦的箭一样,百折不回头。

17、大海阔,踏浪尖

18、高山险,勇登攀。

「注释」

17、阔:面积宽广。

浪:水面上涌流时形成的波浪,起时为浪,伏时为波。

浪尖:比喻困难最大、矛盾最为尖锐的地方。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18、登:人由低处向高处迈进。

攀:抓住东西向上爬,攀援。

北宋潘阆《酒泉子·忆余杭》词云:”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人要敢于面对挑战,在艰苦的环境中不屈不挠,敢于拼搏。

《荀子·劝学》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攀登高峰。

19、守琴心,抱剑胆

20、温而厉,恭而安。

「注释」

19、琴:琴类乐器的统称。古代文人贤士常以”琴棋书画“来修炼自己的情操。

剑:古代兵器,长条形,一端尖,两边有刃,安有剑柄。战国时期男子佩剑风靡一时,文人雅士常佩剑而行。

20、温:温和。

厉:严厉。

恭:庄重而有礼貌。

安:安详。

元代吴莱诗篇《寄董与几》云:”小榻琴心展,长缨剑胆舒。“琴心剑胆喻指既有情致,又有胆识,乃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完美体现。

《论语·述而第七》曰:”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认为,一个人的言谈、面部表情甚至体态语言,可以反映出他的精神世界和修养。如能做到既温柔又严肃、既谦恭又庄重,那就掌握了为人处世的要诀。

21、铁可磨,石可穿

22、攻必克,胜必谦。

「注释」

21、铁可磨:传说唐代诗人李白少时读书,中途废止。遇一老妪,磨铁杵(chǔ),欲作针。李白感悟,发愤读书,终成诗仙。这一故事在民间留下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谚语。

石可穿:只要意志坚定,石头也能穿透。”石可穿“来自一个很有意思的典故,南朝梁陶弘景《真诰》中说:”昔有傅先生者,其少好道,入焦山石室中,积七年,而太极老君诣之,与之木钻,使穿一石盘,厚五尺许,云:‘穿此盘,便当得道。’其人乃昼夜穿之,积四十七年,钻尽石穿,遂得神丹,乃升太清。“后人用心坚石穿这一成语来说明:只要意志坚定,石头也能穿透。

22、攻:攻打,进攻。

克:战胜,克服。

谦:虚心,不自满,肯接受他人意见。

只要意志坚定,铁杵可以磨成针,石头也能穿透。一个人对于学习或工作上的困难,不攻则已,要攻就要把它攻下来。当取得成绩或取得胜利之后,我们也不要骄傲,而要保持谦虚。

23、我学子,重师礼

24、感师恩,为人梯。

「注释」

23、我学子:指学生。

重师礼:做学生的要尊重老师,对师长要有礼貌。

24、恩:恩情。人梯:一个人让他人踏着自己的肩膀向高处攀登。此处喻老师为培养学生成人作出的奉献。

我国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二程集》说:”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谭嗣同在《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中说:”为学莫重于尊师。“学生对老师应该感恩报恩。老师是自己攀登知识高峰的引路人和前进的阶梯。古人云:”惟贤者,能为报恩“。知恩、感恩、报恩,应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条道德准则,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

25、燃红烛,化春泥

26、呕心血,育桃李。

「注释」

25、燃:燃烧。

烛:用蜡或其他油脂制成的供照明用的东西,多为圆柱形。

燃红烛:语出唐代诗人李商隐诗篇《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化春泥:语出清代思想家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6、呕心血:形容老师为培养人才而费尽心血。

育桃李:桃,指桃树,春天开白花或粉红色的花,果实味美甘甜;李,指李子树,落叶小乔木,花白色,果实球形。”桃李“用来比喻老师所栽培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如”桃李满天下“。

教师为了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可贵品质,就像蜡烛默默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直到烛泪流干成灰。教师辛勤育人的奉献精神又像落花,虽然飘落,但化作了泥土,仍然在培育更美丽的春花。教师更像园丁,为了学生的成才呕心沥血,他们最欣慰的就是看到自己的付出有了回报:”一代栋梁木,满园桃李花“。

27、授知识,传道义

28、人才群,功德碑。

「注释」

27、知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经验的总和。这里主要指科学文化知识。

道义:道德和正义。

28、人才群:培育出一批又一批有文化、有才华、有道德、有理想的卓越人才。

碑:用文字或图画刻在石头上做纪念,为碑。

韩愈《师说》中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的责任,不仅是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正义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教书育人“。教师在三尺讲台上辛勤耕耘,培育出一批又一批有文化、有才华、有道德、有理想的卓越人才,自然在人民心中树立起了一座丰碑。

29、学与思,琢与磨

30、知与行,相交错。

「注释」

29、学与思:主要讲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意思是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惘然无所得,只思考不学习就会迷惑。

琢:雕刻玉石,使其成器。

磨:将不光之物,经过磨,使之光滑、锋利、美观。

30、”知“、”行“问题是中国伦理学说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庸·礼记》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里明确指出”知“先”行“后。《荀子·儒效》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这里提出”行“贵于”知“的观点。在宋、元、明、清的哲学中,程朱学派以为”知“先于”行“,有”知“而后能”行“。王阳明则主张”知行合一“,认为”知“、”行“不分先后。王夫之则提出”行“先于”知“的观点,肯定了”行“的重要性。

只有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我们才能收到学习实效。读书忌死读,否则变书奴。只有把学到的东西,经过思考,成为自己头脑里”会发酵“的知识,才能做到”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泥沙悉淘汰,所取唯珠玉“(叶圣陶语)。我们既要重视伦理道德的实践行动,也要注意道德精神的认知和主观修养,两者相交运行,相与促进,才能塑造健全的人格。

31、成于勤,毁于惰

32、荒于嬉,败于奢。

「注释」

31、毁:破坏;糟蹋。

惰:懒。

32、荒:荒芜;荒废。

嬉:游戏;玩耍。

败:败,失败。

奢:奢侈;挥霍。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学业和事业的成功要靠刻苦勤奋。一勤敌万难,苦练出英华。我国有句古训:“大抵天下事以难而废者十之一,以惰而废者十之九。”许多失败的人是被懒惰所“毁”掉的,一个人过于贪玩、贪逸,就会自己荒废自己。只有勤奋才能获得成功。“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节俭败由奢。”人不能过度地追求享受,否则就会败在自己的手中。

33、省吾身,思己过

34、言必行,行必果。

「注释」

33、省:反省,回顾和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

吾:我。

过:过失;错误。

“省吾身,思己过”语出《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我每天都要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办事有没有不忠实的地方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讲信用的地方呢?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艺是否温习了呢

34、言必行:说了话就要去做,行动一定要坚决。

行必果:指行为坚决果断。

人最难的是认识自己,善于进行自我批评。省吾身、思己过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种修养方法。这种自我修养方法在当代仍然有其现实意义。

中国人历来注重为人要讲诚信,如“一”开头的成语有一诺千金,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论语·为政篇第二》指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子夏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都强调言出于衷,说话算数,要有信用。言而有信的另一个方面是说了就要做,付诸实践。孔子认为,君子以言过其实、说了不做为耻辱,为人应言行一致,说到做到。

35、败与胜,非天命

36、得与失,乃互生。

「注释」

35、败与胜:指人事业上的成功和失败。

非天命:指不是靠上天决定的,还有人主观努力的因素。

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要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不要产生宿命论,不要产生自卑心理,不要产生听天由命、消极颓废的悲观情绪。

人生的所得与所失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是互相转化的。懂得了这一道理,我们就可以在“得”与“失”之间做自我调节,使自己的心态保持平衡。

37、勤奋者,功必成

38、开创者,业必兴。

「注释」

37、奋:精神振作;情绪高涨。

功:功劳;成效;本领。

38、开创:开始建立,创建。

兴:兴盛,旺盛。

天道酬勤。不懈努力勤奋学习工作的人,必定能掌握本领,取得成功。

君子敢为天下先。开创者免不了会遇到常人难以想象的挫折,但也会欣赏到一般人看不到的奇丽风景。克服困难、勇于开创事业的人,必能兴旺发达起来。

39、贪逸者,手必空

40、爬行者,难成龙。

「注释」

39、贪:不知满足,贪得无厌。

逸:安乐;安闲。

40、爬行者:原指爬行动物。这里指那些没有开拓精神、只会跟着别人脚印走的人,难以成为出众的优秀人才。

龙: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

贪图安逸享受、不肯付出汗水心血的人,最终会两手空空,一事无成。不开拓进取、得过且过的人,终将只是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高洁青莲若为官,光风霁月伴清廉。世人都学莲花品,官自公允民自安。

41、图小利,毁名声

42、贪大财,易丧命。

「注释」

41、图:谋划;极力希望得到某种好处。

图小利:贪图小便宜。

毁名声:毁掉自己的名誉。

42、贪大财:贪腐、贪恋钱财的祸国殃民者。

丧命:凡贪大财的不正义之人,均为违背道德、触犯法令的罪人,这种人容易丧掉性命。

名誉,是一个人的第二生命,人应该像鸟儿爱护自己的翅膀一样珍惜爱护自己的名誉。假如因为一时贪图小便宜而使名誉受损,实在得不偿失。“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历史上因贪财而丧命的还少见吗?我们每个人都要引以为戒。

43、私欲烈,弊丛生

44、心怀公,百路通。

「注释」

43、烈:猛、威、强烈。

私欲烈:这里讲的私欲,指那种强烈的个人私欲,个人私欲一旦达到了“燃烧”的程度,就会变为极端的个人主义者,乃至陷入犯罪的深渊。

弊:害处;毛病。

丛生:聚集而生或接连不断发生。

44、心怀公:心怀公心。

一个人强烈地追求个人私欲,各种各样的毛病和危险便会接踵而来。相反,一个公平正直之人,一个为群众利益着想、为民造福的人,不管他做什么事,都能得到民众支持,都能行得通。

185、正清和,是三经

186、践行者,事必功。

「注释」

185、“正清和”三字经是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提出来的。他认为:不信邪,曰为正;不混浊,曰为清;不暴戾,曰为和。

186、践行:实行;实践。

事:事业;工作。

功:成功。

文怀沙先生认为:孔子尚正气,老子尚清气,释迦尚和气,东方大道志在贯通斯三气也。这是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他生活感悟和时代感受的升华,是为人处世的经典要义。因为“正清和”三字很经典,所以说它“是三经”。以“正、清、和”三字经为座右铭,做人做事就一定会成功。

187、不信邪,曰为正

188、路不偏,中道行。

「注释」

187、信:信奉。

邪:不正当的。

188、路不偏:走正路。

中道行:儒家伦理思想,意义与“中庸”相近,不偏不倚,允执其中。

不信奉邪说,不动邪念,不走邪路,就叫做正。“步步走在路中央,不怕别人论短长。

儒家学说信奉中庸之道,我们的祖先不仅把它当作为人处世的方法,而且把它作为执政治国的方略。一个人走在人生的大路上,要看准方向,不能偏歪,才能在康庄正道上前进。

189、脚不斜,心不惊

190、中正者,乐平生。

「注释」

190、中正者:恪守中庸正道的人。

不走歪门邪道的人,心里是不会一惊一乍的。正如古人所云:”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那些不走正路的人,那些搞坑、蒙、拐、骗、偷的人,总是心惊胆战的。正如孔子所言:”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恪守中庸正道的人,一生都是快乐安宁的。正如一首歌词中所说:好人一生平安

191、不浑浊,曰为清

192、阴阳分,泾渭明。

「注释」

191、浑:混乱。

浊:不干净。

清:指清洁、清廉、清风、清心。

192、阴阳:我国古代哲学指宇宙中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这里指人品的清与浊、静与躁、正与邪等对立的方面。

泾:泾河,发源于宁夏,流入陕西。

渭:渭河,发源于甘肃,经陕西流入黄河。

泾渭明:是泾渭分明的简缩。泾河水清,渭河水浊,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两股水很分明,比喻界限清楚。

我们应该做一个心中纯洁不浑浊、灵魂高尚、清廉自守不染尘的人,做一个”激浊扬清“、”惩恶扬善“的人。一个人内心的思想和外在的行为有清与浊、静与躁、正与邪之分,二者势不两立,界限分明。我们应该扶正祛邪,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

THE END
0.《三字经》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首孝弟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一而 jvzq<84yyy4ehp3ep1mc1ƒmj{1}ifl426/ybpƒnlkp4ivv
1.三字经网三字经全文解释 ( 每句解释内容包括:拼音-解释-启示-注释-故事) 第1句 第2句 第3句 第4句 第5句 第6句 第7句 第8句 第9句 第10句 第11句 第12句 第13句 第14句 第15句 第16句 第17句 第18句 第19句 第20句 第21句 第22句 jvzquC41yy}/ujs|klooi7tti1
2.三字经的意思三字经的意思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启示〗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jvzquC41yy}/fr~khctxgw3eqo5uqxq1uct{ksnpi1845<:2427/j}r
3.三字经全文及解析精选三字经全文及解析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三字经全文及解析,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目录▼▼ 《三字经》全文 《三字经》译文 三字经历史背景 三字经版本变化 关于《三字经》作者 《三字经》全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 jvzq<84ygp~vg7}wgzomc7hqo1ybpƒnlkpm03>79:0nuou
4.三字经全文三字经(宋) 王应麟 撰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jvzquC41o0jj{rkcpyko0lto1vupn8xcp|okkwl139642;6520nuou
5.《三字经》全集动漫百科词条 108集全动漫 三字经 年代: 2014 地区: 大陆 类型: 动画教育励志 作者: 刘东骅 简介: 新儿歌之父――彭野,从事新儿歌创作、制作10年来已制作100多首。成名作《爸爸妈妈听我说》、代表作《爱我你就抱抱我》,拥有“彭野新儿歌”品牌。率先将流行歌曲的创作、制作的手法运用到儿童歌曲的制作中。 jvzquC41vx4tqptw0eun1|jtkgy0owvzg7jqp>}h8ppyi=7vupgk|m;7rx|7x~3jvor
6.《三字经》全文及解释1/ 9《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 2/ 9《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 3/ 9《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 4/ 9《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 5/ 9《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 6/ 9《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 7/ 9《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 8/ 9《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 jvzquC41m0yjpj3ep1gsvrhnga;74:9:2793ay66h36ge>9249626>od0jznn
7.《三字经》全文原文及翻译《三字经》全文阅读答案《三字经》全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jvzquC41ujodk7hjc|oekjs0eqs0yns{cp}fp?<6745
8.《三字经》全文阅读《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字经全文,供各位阅读和参考。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jvzq<84o0ykoz~j0{lhzu7hqo1ybpƒnlkpm05@:2664ivvq
9.三字经全文解释大全国学经典《三字经》是用于启蒙的读物,为帮助各位家长辅导孩子诵读国学经典,yjbys小编为大家分享国学经典《三字经》全文及解释,希望对孩子们有帮助哦! 原文解释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jvzquC41o0ui3950eqs0rnnzwp5hwx}wg|njj~n136<54?3jvor
10.百家讲坛《三字经》CCTV专区所属频道:CCTV-10科教 年份:2013 简介:“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三字经》这样一本小册子所以能够被历代人们奉为经典而不断流传,一定具有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钱文忠先生会以什么样的展开全部 立即观看jvzquC41vx4de}{0eqs0496512=02;4XKFG25@7976677?=4;3>/uqyon
11.《三字经》原文及全文解释经过读《三字经》,你知道三字经里面讲了什么内容呢?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三字经全文,一起来看看吧! 三字经全文解释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每个人都是一张白纸,不知害人,既为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jvzquC41okv/t~nygp4dqv4ygp~vg8xcp|okkwl154912@3jvor
12.三字经全文解释带翻译《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字经全文解释带翻译,仅供参考。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字经全文解释带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字经全文解释带翻译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jvzquC415i4zlk~u0eun1|fp|kpjpp4348:76;3jvor
13.篆书《三字经》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赢。我教子,唯一经。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三字经》岁在庚子金秋牛文茹 篆于积悅轩 这套篆体三字经是根据繁体字三字经版本翻写的,本人篆书知识有限,难免出错,恳请读到此文的老师指正。jvzquC41yy}/onnrkct/ew4587ke59m
14.国学经典《三字经》全文拼音版【导语】《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下面是®无忧考网分享的国学经典《三字经》全文拼音版。欢迎阅读参考! 国学经典《三字经》全文拼音版 rén zhī chū xìng běn shàn 人之初 , 性本善。 jvzquC41o0;2vnxv0pku1|mqy1?939>:60nuou
15.三字经原文及全文解释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三字经原文及全文解释,以供学习参考。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jvzquC41o0xvk€jp0eun1€jpzwk0ujs|klooi86;55;/j}rn
16.国学经典:《三字经》原文及注解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书籍,是宋朝王应麟(字伯厚)先生所作,《三字经》内容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唱儿歌,用来教育子女琅琅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启迪心智,简短的叙述一些广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和表述普遍为古代社会所接受的道德观念和哲理。同时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使其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792=44h=;89724@90jvsm
17.今日谭:“封杀”《三字经》,别让教材太纯洁有网友无奈感叹,近年来孩子们的“阅读禁区”似乎越来越多,“鲁迅无奈地走了,朱自清的《背影》也越来越远,最终消失在地平线。现在轮到王应麟抱着他的《三字经》简,一脸忧郁……”。jvzq<84pgyy/ewyx0et0uyjekcr0vjs132524<61kpjfz7xjvor
18.经典诵读·三字经第1集教育高清视频在线观看经典诵读·三字经 导演:未知 主演:未知 地区:内地 类型:幼儿/ 国学 / 早教 简介:《三字经》是中国古代蒙学经典之首,容纳了自然、人文、社会、历史以及人生哲理等内容,是一部简约版“儿童百科全书”。它三字一句,朗朗上口,是儿童识字知理的最佳选择。jvzquC41yy}/opyx0eun1k454:8868:2:9=1;7mvon
19.王家卫的三字经:《一代宗师》(一代宗师)影评从《蓝莓之夜》开始,身边的不少朋友与王家卫的电影分道扬镳,或许是年龄的变化,或许是生活的变化。那个伴随着王家卫的电影从少年成长为男人的岁月,已成往事尘忆,念或不念,只在于自己的一厢情愿。可自始至今,我一直都是带着个人色彩去看王家卫的电影,那里有我,无我,皆因我。正如《东邪西毒》里的引用开篇——旗jvzquC41oq|jg7iqwdgo0lto1tkwkn|179945;;1
20.《三字经》全文《三字经》全文如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jvzquC41yy}/onnrkct/ew479xkn5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