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可谓是中国的文化瑰宝,自古以来都是文人墨士的必读书籍。《三字经》以讲道德、礼仪为主,教导人们要心向善,懂礼仪,知荣辱,尊孝道。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字经》原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寒燠均,霜露改。右高原,左大海。
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
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古九州,今改制。称行省,三十五。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
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此处有多个版本,版本1,无新增内容)
(版本2,尔雅者,善辨言,求经训,此莫先。
古圣著,先贤传,注疏备,十三经。
左传外,有国语,合群经,数十五。)
(版本3,尔雅者,善辨言,求经训,此莫先。
注疏备,十三经,惟“大戴”,疏未成。
《左传》外,有《国语》,合群经,数十五。)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始终。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
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国祚废。
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
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
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
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
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
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
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
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
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蔡文姬,能辩琴。谢道韫,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晏虽幼,身已仕。有为者,亦若是。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
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唯一经。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历史背景:
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代学者倾向的观点意见是“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即王应麟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读书,于是编写了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
王应麟是南宋人,《三字经》原著中的历史部分只截至到宋朝为止。随着历史的发展,为了体现时代变迁,各朝代都有人对《三字经》不断地加以补充,例如清道光年间贺兴思增补了关于元、明、清三代的历史,共计二十四句话。
关于作者:
王应麟像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但是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倾向于“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王应麟(1223—1296),南宋官员、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庆元府鄞县(今浙江鄞县)人。理宗淳祐元年进士,宝祐四年复中博学宏词科。历官太常寺主簿、通判台州,召为秘节监、权中书舍人,知徽州、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等职。其为人正直敢言,屡次冒犯权臣丁大全、贾似道而遭罢斥,后辞官回乡,专意著述二十年。为学宗朱熹,涉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一生著述颇富,计有二十余种、六百多卷,相传《三字经》为其所著。王应麟晚年教育本族子弟读书的时候,编写了一本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据传就是《三字经》。
一说是宋代人区适子。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十一中记载:“童蒙所诵三字经乃宋末区适子所撰。适子,顺德登洲人,字正叔,入元抗节不仕”,认为广东顺德人区适子才是《三字经》的真正作者。
一说是明代人黎贞。清代邵晋涵诗:“读得贞黎三字训”,自注:“《三字经》,南海黎贞撰。”即以为明代黎贞撰。
吴蒙校点《三字经》时,结合《三字经》中提到《四书》以及鼓励仕进等的内容,指出该书“似当作成于元延祐年恢复科举,规定考试程式中《四书》用朱氏集注之后”。同时又提及南宋陈淳用三字句写成的《启蒙初诵》疑似为《三字经》的先河,指出《三字经》从雏形到更定,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
学者张如安根据南宋慈溪人桂氏《家训》中的相关记载认为,《三字经》应成书于南宋绍熙(1190年-1194年)至嘉定(1208年-1224年)年间,其时代要早于王应麟(1223年-1296年)和区适子。而宁波是目前已知的《三字经》最早流传的地区。
增改作者:
原典内容之外,后经章太炎等人多次增改,故三字经内容在“叙史”部分,也已包含元、明、清、民国时期。各版本题名也有差异,例如“三字经注解备要”、“重订三字经”等。
《新三字经》全文解释
1、春日暖,秋水长
2、和风吹,百花香。
「注释」
1、春季是播种的季节。春天气候温暖,适宜于草木生长,比喻良好的生存环境。这是全文的起兴。用“兴”的艺术手法来寄托和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情生于景,理寓于情。
2、这一句仍是承接首句的起兴艺术手法。
和风:温和的风,多指春风。
百花:喻指青少年是祖国的花蕾、花朵。
时代社会的发展,像长江之水一样,滚滚向前。青少年生气蓬勃,像花朵一样绽放在祖国的百花园中,沐浴着春天的阳光,茁壮成长。
3、青少年,有理想
4、立大志,做栋梁。
「注释」
3、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长身体、长知识最重要、最宝贵的时期,是形成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最关键的时期。
理想:对未来事物的想象、希望和方向,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
4、志:志向。
栋梁:房屋的大梁。
青少年时期树立远大理想,对人的一生具有重要意义,有着深远影响。立志是人生的首要问题。《尚书·周书·周官》曰“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孔子重视人生立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孙中山先生提出:要立大志,做大事。
我们应该牢记先贤们的教诲,在平凡的岗位上去干大事业,在振兴中华的伟业中立志做栋梁之材。极目云天外,志在九霄中。
5、天行健,人自强
6、生我材,为兴邦。
「注释」
5、天行健:源于《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人自强:一种自我激励、靠己立身、努力向上、奋发图强的精神力量。
6、生我材:出于李白的诗篇《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邦:国家。天道永远不停地运动变化,谁也不能阻挡,君子要效法天道,自立自强,奋发向上,永不松懈。
每个青少年都应该认识到自我存在的生命价值,不要虚度时光,把自己锻炼成为祖国建设事业中的栋梁之材,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兴旺发达贡献智慧和力量。
7、倡和谐,民所望
8、兴道德,国运昌。
「注释」
7、倡:提倡;倡导。
和谐:相处融洽友爱,不争执,不互相仇视。
望:盼望;希望。
8、兴:开始;发动;使之兴盛、盛行。
道德:指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其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
国运:国家的命运。
昌:兴旺;兴盛。
构建和谐社会是广大民众的热切希望。只要全社会大兴道德之风,国家就会繁荣昌盛。政通人和日月齐明,鱼游春水燕舞惠风。丰衣足食百姓安宁,风雨同舟乐在其中。
9、人之春,在少年
「注释」
9、少年是人生美好的时期,犹如一年四季中美丽的春天,孕育着无限美好的前景和希望。
10、迫:紧迫。
宋代王安石在《少年见青春》中说:”少年见青春,万物皆妩媚。“少年强,中国强,少年一代的素质决定着祖国未来的命运。
11、生有涯,知无限
12、苦攻读,莫偷安。
「注释」
11、涯:水边。泛指边际,如天涯海角、一望无涯。
12、苦攻读:刻苦读书。
莫偷安:不要只图眼前的安逸,而让时光偷偷地溜走。
《庄子·养生主》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这就要求我们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读书、学习、工作,不能得过且过。
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人生需要刻苦学习,努力奋进,不能贪图安逸。一个人要有紧迫感、饥饿感、使命感,在人生道路上要顽强进取。艰难从懒惰生,苦处经偷安来。清代朱彝尊在《朱翁六十寿序》中讲过:”人生世上,寸阴可惜,岂可晷刻偷安耶?“我们应该把这句话作为座右铭。
13、求学路,曲弯弯
14、路是弓,人是箭。
「注释」
13、路:道路,路程。
14、弓:”弓“字是个象形字。弓是古代一种近似弧形的射箭兵器,由有弹性的弓背和坚韧的弓弦组成。人利用张弓的瞬间爆发力,将箭射向目标。
箭:古代兵器,长约二三尺的细杆上装有尖头,杆的末梢附有羽毛,搭在弓弩上发射。现代射箭用的箭头一般用钢、铝合金等制成。
学习、求知没有一帆风顺的平坦大道,像弓似的曲折,充满着艰辛。”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应像弓弦上射出的箭那样,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15、头不回,弦不断
16、志不渝,勇向前。
「注释」
15、头不回:接上句”人是箭“之意,说明”开弓没有回头箭“。
弦:弓背两端之间系着的绳类之物,多用牛筋制成,有弹性。
16、渝:改变,多指态度或感情。
勇:有胆量,不怕危险和困难。
就像射箭,人一旦选准目标,就不能中途断弦,要有坚韧的精神,不能半途而废。当我们踏上正确的求知道路,就应该像离弦的箭一样,百折不回头。
17、大海阔,踏浪尖
18、高山险,勇登攀。
「注释」
17、阔:面积宽广。
浪:水面上涌流时形成的波浪,起时为浪,伏时为波。
浪尖:比喻困难最大、矛盾最为尖锐的地方。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18、登:人由低处向高处迈进。
攀:抓住东西向上爬,攀援。
北宋潘阆《酒泉子·忆余杭》词云:”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人要敢于面对挑战,在艰苦的环境中不屈不挠,敢于拼搏。
《荀子·劝学》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攀登高峰。
19、守琴心,抱剑胆
20、温而厉,恭而安。
「注释」
19、琴:琴类乐器的统称。古代文人贤士常以”琴棋书画“来修炼自己的情操。
剑:古代兵器,长条形,一端尖,两边有刃,安有剑柄。战国时期男子佩剑风靡一时,文人雅士常佩剑而行。
20、温:温和。
厉:严厉。
恭:庄重而有礼貌。
安:安详。
元代吴莱诗篇《寄董与几》云:”小榻琴心展,长缨剑胆舒。“琴心剑胆喻指既有情致,又有胆识,乃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完美体现。
《论语·述而第七》曰:”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认为,一个人的言谈、面部表情甚至体态语言,可以反映出他的精神世界和修养。如能做到既温柔又严肃、既谦恭又庄重,那就掌握了为人处世的要诀。
21、铁可磨,石可穿
22、攻必克,胜必谦。
「注释」
21、铁可磨:传说唐代诗人李白少时读书,中途废止。遇一老妪,磨铁杵(chǔ),欲作针。李白感悟,发愤读书,终成诗仙。这一故事在民间留下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谚语。
石可穿:只要意志坚定,石头也能穿透。”石可穿“来自一个很有意思的典故,南朝梁陶弘景《真诰》中说:”昔有傅先生者,其少好道,入焦山石室中,积七年,而太极老君诣之,与之木钻,使穿一石盘,厚五尺许,云:‘穿此盘,便当得道。’其人乃昼夜穿之,积四十七年,钻尽石穿,遂得神丹,乃升太清。“后人用心坚石穿这一成语来说明:只要意志坚定,石头也能穿透。
22、攻:攻打,进攻。
克:战胜,克服。
谦:虚心,不自满,肯接受他人意见。
只要意志坚定,铁杵可以磨成针,石头也能穿透。一个人对于学习或工作上的困难,不攻则已,要攻就要把它攻下来。当取得成绩或取得胜利之后,我们也不要骄傲,而要保持谦虚。
23、我学子,重师礼
24、感师恩,为人梯。
「注释」
23、我学子:指学生。
重师礼:做学生的要尊重老师,对师长要有礼貌。
24、恩:恩情。人梯:一个人让他人踏着自己的肩膀向高处攀登。此处喻老师为培养学生成人作出的奉献。
我国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二程集》说:”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谭嗣同在《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中说:”为学莫重于尊师。“学生对老师应该感恩报恩。老师是自己攀登知识高峰的引路人和前进的阶梯。古人云:”惟贤者,能为报恩“。知恩、感恩、报恩,应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条道德准则,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
25、燃红烛,化春泥
26、呕心血,育桃李。
「注释」
25、燃:燃烧。
烛:用蜡或其他油脂制成的供照明用的东西,多为圆柱形。
燃红烛:语出唐代诗人李商隐诗篇《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化春泥:语出清代思想家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6、呕心血:形容老师为培养人才而费尽心血。
育桃李:桃,指桃树,春天开白花或粉红色的花,果实味美甘甜;李,指李子树,落叶小乔木,花白色,果实球形。”桃李“用来比喻老师所栽培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如”桃李满天下“。
教师为了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可贵品质,就像蜡烛默默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直到烛泪流干成灰。教师辛勤育人的奉献精神又像落花,虽然飘落,但化作了泥土,仍然在培育更美丽的春花。教师更像园丁,为了学生的成才呕心沥血,他们最欣慰的就是看到自己的付出有了回报:”一代栋梁木,满园桃李花“。
27、授知识,传道义
28、人才群,功德碑。
「注释」
27、知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经验的总和。这里主要指科学文化知识。
道义:道德和正义。
28、人才群:培育出一批又一批有文化、有才华、有道德、有理想的卓越人才。
碑:用文字或图画刻在石头上做纪念,为碑。
韩愈《师说》中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的责任,不仅是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正义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教书育人“。教师在三尺讲台上辛勤耕耘,培育出一批又一批有文化、有才华、有道德、有理想的卓越人才,自然在人民心中树立起了一座丰碑。
29、学与思,琢与磨
30、知与行,相交错。
「注释」
29、学与思:主要讲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意思是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惘然无所得,只思考不学习就会迷惑。
琢:雕刻玉石,使其成器。
磨:将不光之物,经过磨,使之光滑、锋利、美观。
30、”知“、”行“问题是中国伦理学说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庸·礼记》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里明确指出”知“先”行“后。《荀子·儒效》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这里提出”行“贵于”知“的观点。在宋、元、明、清的哲学中,程朱学派以为”知“先于”行“,有”知“而后能”行“。王阳明则主张”知行合一“,认为”知“、”行“不分先后。王夫之则提出”行“先于”知“的观点,肯定了”行“的重要性。
只有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我们才能收到学习实效。读书忌死读,否则变书奴。只有把学到的东西,经过思考,成为自己头脑里”会发酵“的知识,才能做到”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泥沙悉淘汰,所取唯珠玉“(叶圣陶语)。我们既要重视伦理道德的实践行动,也要注意道德精神的认知和主观修养,两者相交运行,相与促进,才能塑造健全的人格。
31、成于勤,毁于惰
32、荒于嬉,败于奢。
「注释」
31、毁:破坏;糟蹋。
惰:懒。
32、荒:荒芜;荒废。
嬉:游戏;玩耍。
败:败,失败。
奢:奢侈;挥霍。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学业和事业的成功要靠刻苦勤奋。一勤敌万难,苦练出英华。我国有句古训:“大抵天下事以难而废者十之一,以惰而废者十之九。”许多失败的人是被懒惰所“毁”掉的,一个人过于贪玩、贪逸,就会自己荒废自己。只有勤奋才能获得成功。“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节俭败由奢。”人不能过度地追求享受,否则就会败在自己的手中。
33、省吾身,思己过
34、言必行,行必果。
「注释」
33、省:反省,回顾和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
吾:我。
过:过失;错误。
“省吾身,思己过”语出《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我每天都要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办事有没有不忠实的地方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讲信用的地方呢?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艺是否温习了呢
34、言必行:说了话就要去做,行动一定要坚决。
行必果:指行为坚决果断。
人最难的是认识自己,善于进行自我批评。省吾身、思己过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种修养方法。这种自我修养方法在当代仍然有其现实意义。
中国人历来注重为人要讲诚信,如“一”开头的成语有一诺千金,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论语·为政篇第二》指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子夏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都强调言出于衷,说话算数,要有信用。言而有信的另一个方面是说了就要做,付诸实践。孔子认为,君子以言过其实、说了不做为耻辱,为人应言行一致,说到做到。
35、败与胜,非天命
36、得与失,乃互生。
「注释」
35、败与胜:指人事业上的成功和失败。
非天命:指不是靠上天决定的,还有人主观努力的因素。
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要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不要产生宿命论,不要产生自卑心理,不要产生听天由命、消极颓废的悲观情绪。
人生的所得与所失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是互相转化的。懂得了这一道理,我们就可以在“得”与“失”之间做自我调节,使自己的心态保持平衡。
37、勤奋者,功必成
38、开创者,业必兴。
「注释」
37、奋:精神振作;情绪高涨。
功:功劳;成效;本领。
38、开创:开始建立,创建。
兴:兴盛,旺盛。
天道酬勤。不懈努力勤奋学习工作的人,必定能掌握本领,取得成功。
君子敢为天下先。开创者免不了会遇到常人难以想象的挫折,但也会欣赏到一般人看不到的奇丽风景。克服困难、勇于开创事业的人,必能兴旺发达起来。
39、贪逸者,手必空
40、爬行者,难成龙。
「注释」
39、贪:不知满足,贪得无厌。
逸:安乐;安闲。
40、爬行者:原指爬行动物。这里指那些没有开拓精神、只会跟着别人脚印走的人,难以成为出众的优秀人才。
龙: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
贪图安逸享受、不肯付出汗水心血的人,最终会两手空空,一事无成。不开拓进取、得过且过的人,终将只是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高洁青莲若为官,光风霁月伴清廉。世人都学莲花品,官自公允民自安。
41、图小利,毁名声
42、贪大财,易丧命。
「注释」
41、图:谋划;极力希望得到某种好处。
图小利:贪图小便宜。
毁名声:毁掉自己的名誉。
42、贪大财:贪腐、贪恋钱财的祸国殃民者。
丧命:凡贪大财的不正义之人,均为违背道德、触犯法令的罪人,这种人容易丧掉性命。
名誉,是一个人的第二生命,人应该像鸟儿爱护自己的翅膀一样珍惜爱护自己的名誉。假如因为一时贪图小便宜而使名誉受损,实在得不偿失。“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历史上因贪财而丧命的还少见吗?我们每个人都要引以为戒。
43、私欲烈,弊丛生
44、心怀公,百路通。
「注释」
43、烈:猛、威、强烈。
私欲烈:这里讲的私欲,指那种强烈的个人私欲,个人私欲一旦达到了“燃烧”的程度,就会变为极端的个人主义者,乃至陷入犯罪的深渊。
弊:害处;毛病。
丛生:聚集而生或接连不断发生。
44、心怀公:心怀公心。
一个人强烈地追求个人私欲,各种各样的毛病和危险便会接踵而来。相反,一个公平正直之人,一个为群众利益着想、为民造福的人,不管他做什么事,都能得到民众支持,都能行得通。
185、正清和,是三经
186、践行者,事必功。
「注释」
185、“正清和”三字经是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提出来的。他认为:不信邪,曰为正;不混浊,曰为清;不暴戾,曰为和。
186、践行:实行;实践。
事:事业;工作。
功:成功。
文怀沙先生认为:孔子尚正气,老子尚清气,释迦尚和气,东方大道志在贯通斯三气也。这是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他生活感悟和时代感受的升华,是为人处世的经典要义。因为“正清和”三字很经典,所以说它“是三经”。以“正、清、和”三字经为座右铭,做人做事就一定会成功。
187、不信邪,曰为正
188、路不偏,中道行。
「注释」
187、信:信奉。
邪:不正当的。
188、路不偏:走正路。
中道行:儒家伦理思想,意义与“中庸”相近,不偏不倚,允执其中。
不信奉邪说,不动邪念,不走邪路,就叫做正。“步步走在路中央,不怕别人论短长。
儒家学说信奉中庸之道,我们的祖先不仅把它当作为人处世的方法,而且把它作为执政治国的方略。一个人走在人生的大路上,要看准方向,不能偏歪,才能在康庄正道上前进。
189、脚不斜,心不惊
190、中正者,乐平生。
「注释」
190、中正者:恪守中庸正道的人。
不走歪门邪道的人,心里是不会一惊一乍的。正如古人所云:”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那些不走正路的人,那些搞坑、蒙、拐、骗、偷的人,总是心惊胆战的。正如孔子所言:”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恪守中庸正道的人,一生都是快乐安宁的。正如一首歌词中所说:好人一生平安
191、不浑浊,曰为清
192、阴阳分,泾渭明。
「注释」
191、浑:混乱。
浊:不干净。
清:指清洁、清廉、清风、清心。
192、阴阳:我国古代哲学指宇宙中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这里指人品的清与浊、静与躁、正与邪等对立的方面。
泾:泾河,发源于宁夏,流入陕西。
渭:渭河,发源于甘肃,经陕西流入黄河。
泾渭明:是泾渭分明的简缩。泾河水清,渭河水浊,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两股水很分明,比喻界限清楚。
我们应该做一个心中纯洁不浑浊、灵魂高尚、清廉自守不染尘的人,做一个”激浊扬清“、”惩恶扬善“的人。一个人内心的思想和外在的行为有清与浊、静与躁、正与邪之分,二者势不两立,界限分明。我们应该扶正祛邪,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