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礼拱手礼揖礼叉手礼万福礼九拜礼虚左礼鞠躬礼古代的礼仪文化(下)!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趋礼起源至少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是古代一种表示敬意的传统礼节,指地位低者在尊者、贵者、长辈或宾客面前,低头弯腰、小步快走以示恭敬。其速度介于行走与奔跑之间,跑时两臂微张,姿态如鸟舒翅。趋礼适用场景广泛,如臣子见君主、学生见老师、晚辈见长辈等。

《论语》记载孔子见国君时“趋进,翼如”,即快步疾行如鸟张翼。不过,在特定场合如离开尊者视线、堂上狭窄处或执玉时,可免于行趋礼。

拱手礼源于西周,核心动作为双手合抱于胸前,右手在内、左手在外(吉礼),遇丧事则反之。其规范最早见于《周礼》《仪礼》《礼记》,后世逐渐演变为日常寒暄、告别及祝贺的通用礼仪。

拱手礼

双腿直立或微俯,左手在外、右手握拳在内,双手合抱于胸前,有节奏地晃动两三下。男子吉礼左手在外,女子相反;丧礼时手位互换。揖礼

揖礼与拱手礼同源,均源于西周礼乐制度,但揖礼更强调站立姿态下的礼节,按地位关系分为天揖、时揖、土揖等类型。

天揖(上揖):双手合抱,左手在上(男子左在上,女子右在上),俯身60度,用于祭礼或对尊长。时揖(中揖):双手平推向前,俯身30度,用于同辈日常见面。土揖(下揖):双手前伸稍向下,俯身30度,用于长辈或上司还礼。长揖:拱手高举自上而下,不分尊卑,但偶含倨傲之意。

叉手礼

始于西晋,盛行于唐宋,是地位低者向高者示敬的礼仪,常见于站立或回话场合。唐代壁画及《韩熙载夜宴图》均描绘其形态,宋代形成更细致的手势规范。

左手紧握右手拇指,小指抵腕,右手四指竖直,形成“叉手不离方寸”(胸部)的姿态。

叉手礼

男女皆可施行,女子行礼时双手交叠于身前。

《事林广记》载“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紧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则向右手腕”。

起源于唐代武则天改制时期,旨在提高女子地位。其名取自《诗经》“万福攸同”,寓意祈福安康。唐宋明三代沿用,行礼时双手交叠于身前,躬身屈膝并口称“万福”。

古代万福礼正身直立,双手置于胸前(男子左手在外,女子右手在外),微俯首、屈膝,道“万福”。清代满族女子行礼时左腿在前,双手交叠于左侧,下蹲幅度较小。

九拜礼

载于《周礼》,是古代最隆重的跪拜礼仪体系,包含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九种形式,适用于不同场合。

稽首: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于膝前,手不分散,再慢慢伸头到手前地上,俯伏向下直至头碰到地面并且要停留一会,动作舒缓。

稽首是九拜中最隆重的见面礼节,用于臣子拜见君王、子拜父、学生拜老师以及拜天、拜地、拜祖先等场合。

稽首

顿首:屈膝跪地,左手覆盖右手,拱手于地,至膝前,手不分散,头急遽伸下,引头至地,稍顿即起。通常用于地位相当或平辈间表示敬意。

空首:跪而拱手,头俯至于手,与心平,不触地。是拜礼中较轻者,主要用于地位尊贵者对地位卑贱者的答拜礼,以及地位相等或平辈相交时表示普通的礼貌。

空首

振动:两手相击,振动其身而拜,拜后还要“踊”,即顿足、跳跃,以示哀恸。多用于丧事。

吉拜:先拜手,而后重复九拜中的“顿首”动作。用于各种祠祭等吉事场合。

凶拜:先作“九拜”中的顿首而后再拜,头触地时表情严肃。用于服三年之丧等凶事场合。

奇拜:只拜一次,“奇”表示奇数、单数。用于单次跪拜的特殊场合。

褒拜: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行礼的再拜,也称“报拜”。用于重要的场合和仪式中,如朝见皇帝、祭祀祖先等。

肃拜:是拱手礼,并不下跪,俯身拱身行礼,推手为揖,引手为肃。军人身披甲胄,不便跪拜,所以用肃拜,也是古代女子的跪拜礼。

肃拜礼

源于中国古代乘车礼仪,其核心在于“以左为尊”。其历史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典型案例见于《史记·魏公子列传》中“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信陵君魏无忌为迎接隐士侯嬴,特意空出车左之位,亲自驾车前往迎接,以示尊重。

乘车时尊贵者(如主人、宾客)坐于车左,驾车者居中,侍卫或随从位于右侧。

最早出现在商代,其核心动作是身体前倾,以表达敬意或歉意。鞠躬礼适用于多种场合,如见面问候、感谢、道歉、告别或参与仪式等。

鞠躬礼

行礼时,通常双脚并拢或与肩同宽,双手自然下垂或贴于身体两侧,上身挺直后缓缓前倾,角度根据场合和敬意程度分为15度、30度、45度甚至90度不等。

这就是古代的部分礼仪,你觉得好还是不好呢?喜欢西贝巴这篇内容的,可以点个在看。部分图源网络,侵联删!

作者简介:

西贝巴,传统文化爱好者,教育工作者。视频号金V博主,公众号长篇作者。每晚19:30,带你一起文化旅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