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礼仪课件ppt

认证主体:吉**(实名认证)

IP属地:贵州

下载本文档

11十一月2022传统文化礼仪课件09十一月2022传统文化礼仪课件1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一、文化的概念“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据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克拉克洪1952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中统计,世界各地学者对文化的定义有160多种。(一)国外关于文化的定义1、从词源上说,在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e,原意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一、文化的概念22、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的表述:“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等凡是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习性的复合整体,总称为文化。”3、康德在《判断力批判》谈到“在一个理性生物中,一种对任意选顶的目的(因而也就是按照他的自由选定的目的)的有效性的产生,就是文化。”4、黑格尔“文化是绝对精神对自我外化出的人的教化过程,也即绝对精神自我认识的过程。”5、日本小学馆《万有大百科事典》(1974年版)表述:“日语的文化即文明开化”。6、《法国大百科全书》(1981年版)表述:“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明现象的总和。”2、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3(二)国内关于文化的定义在我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1、“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易·系辞下》),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2、文与化并联使用,则最早见于《周易·贲卦》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最先将“文化”合为一词而用的是西汉的刘向,他在《说苑·指武》中写道:“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二)国内关于文化的定义在我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43、晋束皙《补亡诗·由仪》称:“文化内辑,武功外悠。”4、南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云:“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中国古代的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它本身包含着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将此词作为一个动词在使用,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它既与武力征服相对立,但又与之相联系,相辅相成,所谓“先礼后兵”,文治武功。有必要说明的是,“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不很流行,3、晋束皙《补亡诗·由仪》称:“文化内辑,武功外悠。”5现代意义的“文化”一词源于日本。近代以来,人们对文化概念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1、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说,“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之共业也。”2、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庞朴主张从物质、制度和心理三个层面去把握文化概念的内涵,其中“文化的物质层面,是最表层的;而审美趣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属于最深层;介乎二者之间的,是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现代意义的“文化”一词源于日本。近代以来,人们对文化概念进行63、世纪40年代初,毛泽东在论及新民主主义文化时提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式上的反映。”《现代汉语词典》则把文化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3、世纪40年代初,毛泽东在论及新民主主义文化时提出:“一定7从以上关于“文化”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文化”内涵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广义而言,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总和,或如梁漱溟先生所说,是“人类生活的样法”,它包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极其广泛的方面。狭义而言,文化就是人的全部精神创造活动,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一般而言,我们更多的是在狭义文化的意义上使用“文化”这个概念。

以把握不同文化形态的特征。如根据文化的不同功能,可以分为礼仪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等;根据文化的不同形态,又可分为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还可分为西方文化、东方文化、中国文化、美国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等等;也可从文化的历史演变,将其分为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等等。

从以上关于“文化”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文化”内涵可以有8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探究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全面考察中国文化生成与演进的环境。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西北深入亚洲内陆,是一个海路兼备的国家。中国传统观念上的“天下”是由四海之内的诸夏和“四夷”共同构成。《论语·颜渊》“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在传统的“四海”范围内具有多民族内向凝聚力,并且奠定了中国文化独立发展的格局。《诗经·小雅·北山》中就写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清史稿·陶彝传》中:“普天率土,欢欣鼓舞。”中国古代历史上由于历代王朝总是以大国自居,并不重视在海洋的发展,在清朝时更是实施闭关自守的政策,从而形成了半封闭型的大河内陆文化。中国古代社会东部为农业区,西北部主要是游牧区,也由此使中国传统文化中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并存又相互补充。东部的农耕经济又占优势,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经济基础。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在宏观上主要强调“以农为本”、“重农抑商”,从而也形成了辉煌的农业文明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探究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全面考察中国文化9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10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在其久远博大之中,却“统之有宗,会之有元”。若由著述载籍而论,经史子集、万亿卷帙,概以“三玄”(《周易》、《老子》、《庄子》)、“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为其渊薮;如由学术统绪而言,三教九流、百家争鸣,则以儒、道二家为其归致。东晋以后,历南北朝隋唐,由印度传入的佛教文化逐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释氏之典籍〔1〕与统绪因而也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相辅相成,构成了唐宋以降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南宋孝宗皇帝语,转引自元刘谧著《三教平心论》),明白地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基本结构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在其久远博大之中,却“统之11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儒家何以被称为“儒”?据《汉书·艺文志》说:“儒家者,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就是说“儒”是旧时对学者、读书人的称呼。《后汉书·杜林传》也曾说道:“博洽多闻,时称通儒。”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12三、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1、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三、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1、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13三、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2、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三、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2、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14三、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15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16四、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一)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四、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一)17四、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二)1、突出的人文倾向2、整体的和谐统一3、永恒的伦理道德4、不息的奋斗精神5、浓厚的忧患意识6、求稳的务实态度7、辨证的思维方式四、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二)18五、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一)1、人道重于天道2、追求稳定实际3、重视整体协同4、重于道轻于器五、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一)19五、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二)1、儒家文化精神2、道家文化精神3、宗教文化精神4、制度文化精神5、审美文化精神6、符号文化精神7、科技文化精神8、习俗文化精神五、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二)20六、中华文化蕴涵着优秀的传统1、国家民族立场上的统一意识。2、为政治国理念上的民本要求3、社会秩序建设上的和谐意愿4、伦理关系处理上的仁义主张5、解决矛盾方式上的中庸选择6、事业追求态度上的自强精神。六、中华文化蕴涵着优秀的传统1、国家民族立场上的统一意识。21七、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成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有四种形式的文化内容: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四种文化形式的具体表现)七、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22八、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一)中国文化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1、.宗法文化2、.农业文化3、.血缘文化.八、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一)中国文化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23八、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二)中国传统文化概览1、传统纵览: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2、农业文化:农家、农民起义、锄头。3、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4、诸子百家:八、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二)中国传统文化概览24(二)中国传统文化概览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①道家(老子、庄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②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③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④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子》)⑤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⑥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二)中国传统文化概览儒家(孔子、《论语》、孟25(二)中国传统文化概览⑦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⑧小说家(吴承恩《西游记》、罗贯中《三国演义》、蒲松龄《聊斋志异》、曹雪芹《红楼梦》)⑨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思想:强调作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⑩医家(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下面有著作)5、琴: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二)中国传统文化概览⑦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26(二)中国传统文化概览6、棋: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7、书: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8、画: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9、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二)中国传统文化概览6、棋: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27(二)中国传统文化概览10、传统文学:《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11、传统节日:元宵节(吃汤圆)、寒食节(只吃冷的)、清明节(扫墓)、端午节(粽子、赛龙舟、屈原)、鬼节(农历7月15)中秋节(吃月饼)、重阳节(登山)、腊八节(大年三十、红包、守岁、团圆饭)、除夕(守岁)、春节(元日)为代表。(二)中国传统文化概览10、传统文学:《诗经》、《汉乐府》、28(二)中国传统文化概览12、中国戏剧:昆曲、湘剧、京剧、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京戏脸谱13、中国建筑:长城、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井、石狮、民宅、秦砖汉瓦、兵马俑。14、汉字汉语:汉字、汉语、对联、谜语(灯谜)、歇后语、熟语、成语、射覆、酒令等……15、传统中医:中医、中药、《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脉经》、《本草纲目》、《千金方》16、宗教哲学:佛、道、儒、阴阳、五行、罗盘、八卦、司南、法宝、算命、禅宗、佛教、观音,太上老君;烧香、拜佛、蜡烛。(二)中国传统文化概览12、中国戏剧:昆曲、湘剧、京剧、皮影29(二)中国传统文化概览17、民间工艺: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中国结、泥人面塑、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凤眼、千层底、檐、鹫。18、中华武术:南拳北腿、少林、武当、峨嵋、崆峒、昆仑、点苍、华山、青城、嵩山。19、地域文化:中土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乡、塞北岭南、大漠风情、蒙古草原、天涯海角、中原、巴陵文化……20、民风民俗:礼节、婚嫁(红娘、月老)、丧葬(孝服、纸钱)、祭祀(祖);门神、年画、鞭炮、饺子。(二)中国传统文化概览17、民间工艺:剪纸、风筝、中国织绣(30(二)中国传统文化概览21、衣冠服饰:汉服(汉族)、唐装(汉族盘领袍)、苗服(苗族)、维服(维吾尔族)、绣花鞋、虎头鞋、伪唐装(满族马褂)、旗袍(满族)、肚兜(满族)、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丝绸22、四大雅戏:花鸟虫鱼、牡丹、梅花、桂花、莲花、鸟笼、盆景、鲤鱼;23、动物植物:龙、凤、狼、麒麟、虎、豹、鹤、龟、大熊猫...;梅兰竹菊:梅花,兰花,竹子,菊花。松、柏。24、器物随身:玉(玉佩、玉雕……)瓷器、景泰蓝、中国漆器、彩陶、紫砂壶、蜡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宝剑等)、青铜器、古玩(铜钱等)、鼎、金元宝、如意、烛台、红灯笼(宫灯、纱灯)、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芭蕉扇、桃花扇、裹脚布。(二)中国传统文化概览21、衣冠服饰:汉服(汉族)、唐装(汉31(二)中国传统文化概览25、饮食厨艺: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酒、茶道;吃文化、中国菜、八大菜系(鲁、川、粤、闽、苏、浙、湘、徽)、饺子、团圆饭、年夜饭、年糕、中秋月饼、筷子;鱼翅、熊掌...26、传说神话: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后羿射日、嫦娥飞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27、神妖鬼怪:神仙、妖怪、鬼怪、幽冥;玉帝、阎罗王、黑白无常、孟婆、奈何桥···(二)中国传统文化概览25、饮食厨艺:出门七件事:柴,米,油32第二章礼仪文化概述一、礼仪的概念1、礼仪的起源

中华民族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文化传统源远流长,礼仪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标志,也有着悠久的历史。礼仪是在人类摆脱愚昧状态后产生的。礼仪起源于氏族公社举行的祭祀活动。

第二章礼仪文化概述一、礼仪的概念33一、礼仪的概念三代所处的奴隶社会,整个礼仪的思想基础都建立在上帝、鬼神、天命的迷信上。商代的礼主要是祭祀祖先和鬼神,礼制则始于殷而成于周,周人把“礼”与“德”结合起来,成了区分贵贱、尊卑、顺逆、贤愚的人际交往准则。此后,礼仪逐步扩展为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等各种礼制。“五礼”的范围已基本包容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全面地规范着整个社

会生活,制约着人的行为,并逐步成为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精神内容。一、礼仪的概念三代所处的奴隶社会,整个礼仪的思想基础都建立在34一、礼仪的概念周礼的内容可以说是无所不包,具有了相当的系统性和完备性,充分反映了上古时代中华民族的尚礼精神。后来经过儒家从伦理道德上加以阐释,使其更加深入人心,传承沿袭,深刻地影响着世世代代炎黄子孙的心态、仪表和交际行为。

礼仪在其传承沿袭过程中,不断发生着变革。中华礼仪,向来由两部分组成:一为礼制,二为礼俗。礼制是国家的礼仪制度;礼俗是民间习惯形成的礼仪习俗一、礼仪的概念周礼的内容可以说是无所不包,具有了相当的系统性352、礼仪的概念2、礼仪的概念(1)什么是礼呢?《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礼是天地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所谓“礼以顺天,天之道也。”(《左传·文公十五年》)等。礼还成为文明与野蛮的界标,古人以礼分夷夏(即野蛮与文明),而不以血族分内外。礼是秩序,礼对社会秩序、上下尊卑关系有严格的规范。礼是典章制度,《周官》中的官制设计在古代一直是政府机构的主要蓝本。

礼还是日常生活的准则,其根据仁义文行忠信的要求制定的仪轨包罗万象。礼能让人区别于动物,例如食礼中的种种规矩。礼也是人与人交往的方式,例如其对称谓、迎送、仪容、宴饮、书信交往等都有相应的规范。以大类划分,它包括吉、凶、军、兵、嘉五礼,以小类划分,则有数十种,以至于《礼记·中庸》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说。

2、礼仪的概念2、礼仪的概念362、礼仪的概念(2)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简言之,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3)礼仪即礼节与仪式。2、礼仪的概念(2)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373、礼仪的含义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如果分类,可以大致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五大分支。但所谓五大分支,因为礼仪是门综合性的学科,所以又是相对而言。各分支礼仪内容都是相互交融的,大部分礼仪内容都大体相同。3、礼仪的含义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38二、礼仪的特点1.

礼仪具有普遍认同性特点

所谓认同性是全社会的约定俗成,是全社会共同认可、普遍遵守的准则。一般来说,礼仪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化习俗特征。但我们也看到不少礼仪是全世界通用的,具有全人类的共同性。例如:问候、打招呼、礼貌用语、各种庆典仪式、签字仪式等等,大体是世界通用的。

礼仪的普遍认同性,主要源于共同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经济的共同性必然导致礼仪的变化。比如现代经济的快节奏、高效率,使现代礼仪向简洁、务实方向发展。共同的文化涵育了共同的礼仪。礼仪的普遍认同性表明社会中的规范和准则,必须得到全社会的认同,才能在全社会中通用。

二、礼仪的特点1.

礼仪具有普遍认同性特点

所谓392.

礼仪具有规范性特点

所谓规范性,主要是指它对具体的交际行为具有规范性和制约性。这种规范性本身所反映的实质是一种被广泛认同的社会价值取向和对他人的态度。无论是具体言行还是具体的姿态,均可反映出行为主体的包括思想、道德等内在品质和外在的行为标准。

3.

礼仪具有广泛性特点

所谓广泛性特点,主要是指礼仪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并被人们广泛认同。礼仪无处不在,礼仪无时不在。

2.

礼仪具有规范性特点

所谓规范性,主要是指它40

4.

礼仪具有沿习性特点

所谓礼仪的沿习性特点,是指礼仪形成本身是个动态发展过程,是在风俗和传统变化中形成的行为规范。在这种发展变化中,表现为一种继承和发展。礼仪一旦形成,就有一种相对独立性。我们今天的礼仪形式就是从昨天的历史中继承下来的,有不少优秀的还要继续传承下去。

而那些封建糟粕,则会逐渐被抛弃。所以交际礼仪的沿习和继承是个不断扬弃的社会进步的过程。

4.

礼仪具有沿习性特点

所谓礼仪的沿习性特41三、礼仪的功能礼仪的主要功能,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一是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二是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生活;三是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四是还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从团体的角度来看:一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重要内容,二是企业形象的主要附着点。三、礼仪的功能礼仪的主要功能,从个人的角度来看:42四、礼仪的分类(一)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1、吉礼居五礼之手,它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其主要内容可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祭天神,即祀昊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等。第二是祭地祗,即祭社稷、五帝、五岳;祭山林川泽;祭四方百物等。第三是祭人鬼,主要为春夏秋冬享祭先王、先祖。四、礼仪的分类(一)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43四、礼仪的分类2、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它的主要内容有: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区礼,以吊礼哀祸灾,以桧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其中,丧礼是对各种不同关系的人之死亡,通过规定时间的服丧过程来表达不同程度的北上;荒礼是对某一地区或某一国家受到饥馑疫疠的不幸遭遇,国王与群臣都采取减膳、停止娱乐等措施来表示同情;吊礼是对同盟国或挚遇有死丧或水火灾祸而进行吊唁慰问的一种礼节。这三种礼节各级贵族都可举行。桧礼是同盟国中某国被敌国侵犯,城乡残破,盟主国应会合诸国,筹集财货,偿其所失;恤礼是某国遭受外侮或内乱,其邻国应给予援助和支持。四、礼仪的分类2、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它的主要内容有44四、礼仪的分类3、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它主要包括朝、宗、觐、遇、会、同、问、视八项。4、军礼时师旅操演、征伐之礼,军礼主要有大师之礼、大均之礼、大田之礼、大役之礼、大封之礼。大师之礼是军队征伐的仪礼;大均之礼是王者和诸侯在均土地、征赋税时举行军事检阅,以安抚民众;大田之礼是天子的定期狩猎,以练习战阵,检阅军马;大役之礼是国家兴办的筑城邑、建宫殿、开河、造堤等大规模土木工程时的队伍检阅;大封之礼是勘定国与国,私家封地与封地间的疆界、树立界碑的一种活动四、礼仪的分类3、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它主要包括朝、宗、觐、45四、礼仪的分类5、嘉礼是和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嘉礼的主要内容有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燕之礼、赈幡之礼、贺庆之礼四、礼仪的分类5、嘉礼是和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嘉46四、礼仪的分类1、政治类①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

都南

圜丘举行

。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

拜,在达到一定数

量之后

,才抽

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②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四、礼仪的分类1、政治类47四、礼仪的分类③宗庙之祭。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

。庙中的神主是木

制的长方体

,祭

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

吉拜

”、“

凶拜

”、“

奇拜

“褒拜”、“肃拜”。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

,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

、尧

、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四、礼仪的分类③宗庙之祭。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48四、礼仪的分类④对先师先圣的祭祀。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曲阜的庙制

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四、礼仪的分类④对先师先圣的祭祀。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49四、礼仪的分类⑤相见礼。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礼,近别行揖礼。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⑤相见礼。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礼,近别行揖礼。⑥军礼。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四、礼仪的分类⑤相见礼。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50四、礼仪的分类2、生活类①诞生礼。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此时,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嫔都参加。汉魏时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时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礼仪,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设高禖神位,清代无高禖之祭,却有与之意义相同的“换索”仪式。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四、礼仪的分类2、生活类51四、礼仪的分类②成年礼。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魏晋时,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四、礼仪的分类②成年礼。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52四、礼仪的分类③飨燕饮食礼仪。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都是节日仪礼的饮食。在特定的节日吃特定的食物,这也是一种饮食礼仪。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顺序,劝酒、敬酒的礼节,也都有社会往来习俗中男女、尊卑、长幼关系和祈福避讳上的要求四、礼仪的分类③飨燕饮食礼仪。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53四、礼仪的分类④宾礼。主要是对客人的接待之礼。与客人往来的馈赠礼仪有等级差别。士相见,宾见主人要以雉为贽;下大夫相见,以雁为贽;上大夫相见,以羔为贽⑤五祀。指祭门、户、井、灶、中霤(中室)。周代是春祀户,夏祀灶,六月祀中霤,秋祀门,冬祭井。汉魏时按季节行五祀,孟冬三月“腊五祀”,总祭一次。唐、宋、元时采用“天子七祀”之说,祀司命(宫中小神)、中霤、国门、国行、泰厉(野鬼)、户、灶。明清两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后,罢去门、户、中霤、井的专祀,只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灶,与民间传说的灶王爷腊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国家祀典采用了民间形式四、礼仪的分类④宾礼。主要是对客人的接待之礼。与客人往来的馈54四、礼仪的分类⑥傩仪。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周代的傩仪是四季驱邪逐疫。周人认为自然的运转与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四季转换,寒暑变异,瘟疫流行,鬼魂乘势作祟,所以必须适时行傩以逐邪恶。傩仪中的主神是方相氏。两汉,傩仪中出现了与方相氏相配的十二兽。魏晋南北朝隋唐沿袭汉制,傩仪中加入了娱乐成分,方相氏和十二神兽角色,由乐人扮演。至今仍有遗存的贵州土家族傩堂仪最为完整典型。四、礼仪的分类⑥傩仪。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周代的傩仪是四55(三)综合分类1、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三)综合分类1、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56(三)综合分类2、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三)综合分类2、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57(三)综合分类3、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三)综合分类3、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58(三)综合分类4、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三)综合分类4、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595、拜贺庆吊之礼——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中国人重视送亡,丧礼发达。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内入殓安葬。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5、拜贺庆吊之礼——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60五、礼仪举要1、拱手2、耸肩3、脱帽礼

4、脱履袜

5、九宾6、跪拜

7、握手礼8、打千五、礼仪举要1、拱手61五、礼仪举要9、跪拜礼10、举手礼11、蹲踞12、跪安13、朝仪14、九拜15、祖道16、折腰17、四拜五、礼仪举要9、跪拜礼62五、礼仪举要18、知耻19、过礼20、乡射礼21、相见礼22、诞生礼23、飨燕24、傩仪25、见面礼26、柴册仪27、给洗手水五、礼仪举要18、知耻63五、礼仪举要28、守节29、小殓

30、把盏31、饯行32、祝酒33、金凤颁诏34、脤膰35、皮弁五、礼仪举要28、守节64第三章传统礼仪一、中华传统礼仪的形成与演变(一)礼仪的产生

礼仪是在人类摆脱愚昧状态后产生的。礼仪起源于氏族公社举

行的祭祀活动。在原始社会,由于人们对日月星辰更替、风雨雷电变幻、灾害瘟疫流行等自然现象不能解释,认为鬼神、祖先是唯一能对人类生活进行干预的超自然的力量,因此以鬼神作为崇拜的偶像,奉神灵为无上的命令。那时的礼仪也都是与祭鬼神、祭祀祖先相联系的,其主要形式是用礼器举行祭祀仪式,以表示氏族成员对神灵和祖先的敬献和祀求。因此有“礼立于敬而源于祭”之说。第三章传统礼仪一、中华传统礼仪的形成与演变65(一)礼仪的产生原始社会的其他生活礼仪与原始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比如原始人类用拍手、击掌、拥抱等来表达感情,用手舞足蹈庆贺狩猎的胜利,这就是最初的礼节。随着原始社会的发展,当人类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取得了一些成功之后,勃发起了毫无节制地获取自然界恩赐的雄心,并企图为所欲为地侵夺他人,因此就需要有一种能够节制人的行为的规范,于是逐步产生了礼仪。

(一)礼仪的产生原始社会的其他生活礼仪与原始人类生活密切相关66(二)礼仪的发展进入奴隶制社会,大规模的奴隶劳动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社会文明也进一步发展,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更加深入和复杂。在这种情况下,礼仪仅作为一种祭祀祖先的形式已经不能起到在社会生活的各种关系中节制人的行为的作用,于是礼仪便从单纯事神的领域跨入事人的领域,开始了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全面干预。在这一阶段,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巩固统治地位,修订了比较完整的国家礼仪和制度,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礼仪概念,确定了崇古重礼的文化传统。(二)礼仪的发展进入奴隶制社会,大规模的奴隶劳动使社会生67(二)礼仪的发展夏以前的礼仪多无从可考,而夏、商、周三代的礼仪典籍中则有很多记载,同时有大量的出土文物为证。三代所处的奴隶社会,整个礼仪的思想基础都建立在上帝、鬼神、天命的迷信上。商代的礼主要是祭祀祖先和鬼神,礼制则始于殷而成于周,周人把“礼”与“德”结合起来,成了区分贵贱、尊卑、顺逆、贤愚的人际交往准则。此后,礼仪逐步扩展为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等各种礼制。“五礼”的范围已基本包容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全面地规范着整个社

会生活,制约着人的行为,并逐步成为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精神内容。(二)礼仪的发展夏以前的礼仪多无从可考,而夏、商、周三代的礼68(三)礼仪的完备周朝关于礼的典籍甚多,内容非常详细完备,以致后代很少有人再撰修礼制典籍。枟礼仪枠、枟周礼枠、枟礼记枠是为后世称道的“三礼”。

“三礼”的内容大体上反映了周代的礼仪制度,其中的枟礼仪枠分为冠、婚、丧、祭、射、乡、朝、聘八礼,多为礼俗;枟周礼枠为六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之职掌,实则经纬万端,包举万事万物,是一部治国安邦之汇典;枟礼记枠的主要内容是阐述礼仪的作用和意义。这三部传世“礼经”,对后代治国安邦、施政教化、规范人们行为、培育人格都

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示范作用。(三)礼仪的完备周朝关于礼的典籍甚多,内容非常详细完备,以致69(三)礼仪的完备周礼的内容可以说是无所不包,具有了相当的系统性和完备性,充分反映了上古时代中华民族的尚礼精

神。后来经过儒家从伦理道德上加以阐释,使其更加深入人心,传承沿袭,深刻地影响着世世代代炎黄子孙的心态、仪表和交际行为。礼仪在其传承沿袭过程中,不断发生着变革。中华礼仪,向来由两部分组成:一为礼制,二为礼俗。礼制是国家的礼仪制度;礼俗是民间习惯形成的礼仪习俗。从人类学角度考察,礼俗是先于礼制的。(三)礼仪的完备周礼的内容可以说是无所不包,具有了相当的系统70(四)、礼仪演变的影响因素1、思想哲学根源礼仪的演变有其内部的思想哲学根源。历来统治者都把礼仪作为确立伦理道德观念,调整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准则。在礼仪方面,儒家文化是正宗,是主流,儒家的礼教影响着我国几千年的变化,成为中国文化之精魂。儒家学者宣传“礼教”,提倡以修身、真诚为本,认为在各种伦理关系中,对人诚实无妄才是礼的最高境界。在人际关系中,要以“中”为用,“中庸”的表现形式就是礼。为了求得社会的和谐、统一,儒家将各种人的关系划分为五类,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谓之“五伦”。各类人际关系中都规定相应的道德规范,这就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信诚。这些道德原则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就是各种各样的礼仪(四)、礼仪演变的影响因素1、思想哲学根源71(四)、礼仪演变的影响因素道家崇尚自然无为,主张废除礼仪道德;法家主张以法代礼,实行强权政治;墨家以义代礼,主张平等、博爱、利他。这些学派都分别影响着后代礼仪的发展,形成了灿烂多姿的中国文化。(四)、礼仪演变的影响因素道家崇尚自然无为,主张废除礼仪道德72(四)、礼仪演变的影响因素2、法律的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法律不断被具体和完善,法律与礼仪相互融通。一方面,许多礼仪规范变成了法律,如保护环境、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等;另一方面,一些原先作为法律的内容,也被划为礼仪的领域,如服饰、称呼等礼节。

(四)、礼仪演变的影响因素2、法律的发展73(四)、礼仪演变的影响因素3、时代的进步每一个时代的仪式和礼节都会有所变化,礼仪的演变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加快,但其所蕴含的基本精神,即相互尊重和信任、信赖和友谊,从来都是一致的。(四)、礼仪演变的影响因素3、时代的进步74二、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之主旨1、礼的精神内核是人伦关系、伦理价值,礼是人与人间秩序的建立礼的精神内核是人伦关系、伦理价值,礼是人与人间秩序的建立。礼源于生活,首先表现为一种生活仪式,最后上升到伦理道德高度。古代家礼包含许多日常生活中子女的衣、食、居、行、立、坐等各种生活行为和习惯,都有一套礼节规范,不能随意而行。《周礼师氏》中记载,当时的国学教国子以“三德”和“三行”。“三德”,即至德、敏德、孝德。“三行”,即“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日顺行,以事师长”二、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之主旨1、礼的精神内核是人伦关系、伦理价75二、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之主旨孔子是中国礼仪文化的奠基人,认为“礼”之基础是“亲子之爱”,“仁”之核心是“爱人”。将“礼”的自然情感基础与“仁”的精神内核作了沟通,使社会规范的外在性与道德主体的内在性相接轨,使礼制的强制性与道德的自觉性有了转化的可能。“礼”是“仁”的外化,即“仁”的具体化和政治化。礼要求节欲存理,控制本能欲望。礼是具体的行为规范,表现为一整套制度仪式,有其独具的文化特色。而统摄这一文化体系的核心则是“仁”之精神。二、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之主旨孔子是中国礼仪文化的奠基人,认为“76二、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之主旨

2、强调礼乐互补。中国礼仪文化还强调礼乐互补。所谓礼乐,并非仅指具体的礼仪典章,更指履行道德与对这一履行的爱好与情趣。因为没有情感的参与,道德的内化是难以完成的。先秦时期学校教育就开设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课程,以礼、乐为先,实行所谓“乐所以修内,礼所以修外”’的策略。二、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之主旨

2、强调礼乐互补。77三、常礼举要三、常礼举要78三、常礼举要(一)交友礼结拜为兄弟或姐妹,是交友重要的交友形式。谁个能力强、品德好、喜助人,社会声誉高,这种人就够交得上朋友,很值得结交,于是,通过一定的仪式,彼此结拜为异姓兄弟或姐妹,俗称:“结拜兄弟”、“结拜姊妹”。结拜后,情同手足,互相帮助,真正做到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凡遇到难题,与之商议,共同解决;凡逢年过节,或者喜庆,常把他(她)请到家里,杀鸡宰鸭,当上宾和亲人款待。三、常礼举要(一)交友礼79三、常礼举要(二)、待客礼如果到家作客,一进屋,全家老少都会起身让座,老爹爹递烟,老妈妈起身倒茶。然后是宰鸡、宰鸭、买肉、买鱼等佳肴待客。鸡腿和鸡尾最为贵重,给最年长或最尊贵的客人食用,俗谓这是对客人的最大敬意;鸡爪则给青年人,俗谓给抓钱能手,祝愿他多抓钱进宝。敬酒更显热情真诚,一敬就是双杯。三、常礼举要(二)、待客礼80三、常礼举要(三)见面礼若路上遇到老人或客人,除主动打招呼外,并让对方先过;若要越过对方坐到前面去,一般都不直接从其前面过,而是绕过人的背后走,以示尊重;老年人见面,往往拱手作揖致意,同性亲友相遇,一般主动打招呼、问平安后,还相互紧紧握手;夫妻之间,若一方出门归来,都主动迎出门外,接下手中之物,问候三、常礼举要(三)见面礼81三、常礼举要晚辈见到长辈,或同辈中为弟者见到兄姐,或辈小年大者见到辈大年小者,均主动行请安问候礼。青年小伙子或姑娘若遇到孤寡老人或小孩过桥渡河,都立即向前帮提东西,拉手扶肩渡过三、常礼举要晚辈见到长辈,或同辈中为弟者见到兄姐,或辈小年大82三、常礼举要(四)饮食礼仪毋抟饭。”吃饭时不可抟饭成大团,大口大口地吃,这样有争饱之嫌。

“毋放饭。”要入口的饭,不能再放回饭器中,别人会感到不卫生。

“毋流歠。”不要长饮大嚼,让人觉得是想快吃多吃,好象没够似的。

“毋口它食。”咀嚼时不要让舌在口中作出响声,主人会觉得你是对他的饭食表现不满意。

“毋啮骨。”不要专意去啃骨头,这样容易发出不中听的声响,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觉。

三、常礼举要(四)饮食礼仪83三、常礼举要

毋反鱼肉。”自己吃过的鱼肉,不要再放回去,应当接着吃完。

“毋投与狗骨。”客人自己不要啃骨头,也不能把骨头扔给狗去啃。

“毋固获。”不要喜欢吃某一味肴馔便独取那一味,或者争着去吃,有贪吃之嫌。

“毋扬饭。”不要为了能吃得快些,就用食具扬起饭粒以散去热气。

“饭黍毋以箸。”吃黍饭不要用筷子,但也不是提倡直接用手抓。食饭必得用匙。筷子是专用于食羹中之菜的,不有混用。

“羹之有菜者用梜,无菜者不用梜。”梜即是筷子。羹中有菜,用筷子取食。如果无菜筷子派不上用场,直饮即可。

三、常礼举要毋反鱼肉。”自己吃过的鱼肉84“毋嚺羹。”饮用肉羹,不可过快,不能出大声。有菜必须用筷子夹取,不可直接用嘴吸取。

“毋絮羹。”客人不能自己动手重新调和羹味,否则会给人留下自我表现的印象,好象自己更精于烹调。

“毋刺齿。”进食时不要随意不加掩饰地大剔牙齿,如齿塞,一定要等到饭后再剔。

“毋歠醢。”不要直接端起调味酱便喝。醢是比较咸的,用于调味,不是直接饮用的。

“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湿软的烧肉炖肉,可直接用牙齿咬断,不必用手去擘;而干肉则不能直接用牙去咬断,须用刀匕帮忙。

“毋嚺羹。”饮用肉羹,不可过快,不能出大声。有85当食不叹。”吃饭时不要唉声叹气,“唯食忘忧”,不可哀叹。

凡饮食,须要敛身离案,毋令太迫。从容举筯,以次著于盘中,毋致急遽,将肴蔬拨乱。咀嚼毋使有声,亦不得恣所嗜好,贪求多食。安放碗筯,俱当加意照顾,毋使失误堕地。

当食不叹。”吃饭时不要唉声叹气,“唯食忘忧”,不可哀叹。

86(五)迎宾古人迎宾讲究衣冠严整,所以如果主客在门口不期而遇,那么主人会装作不认识,不理不睬地把门关上,等换上衣服再开门迎宾。迎宾时,主人立在门右(其实就是主人在东,客人在西——如果在外面迎接客人就更是如此),客人走门左。迎客进门以后,为客人指路,每到拐角,要说“请”,客人答“请”,要为客人开门、掀帘子……主人请客人上座(就是做到右边的椅子上),客人请辞——最终看情况决定坐次(五)迎宾古人迎宾讲究衣冠严整,所以如果主客在门口不期而遇,87(六)宴请东道先说“请”,客人辞让,东道固请,同时拿筷子就可以了,不必过分谦让喝茶、饮酒时,用左手的大袖挡住杯子,以求雅观。总之,原则是:心安则行之,可以行则行之——其他不强求(六)宴请88(七)寿庆凡男女不及50岁者,只称过生日,不称寿庆。年满50岁以上,才能举行寿庆,接受儿孙和亲朋好友祝寿。男性逢一(即51、61、71)、女性逢十(即50、60、70),谓之过大生日。富有之家,办寿品,备宴席,设乐队,张灯结彩,悬挂寿星、寿幛、寿联,请戏班子演戏,为之祝寿,并通知亲戚朋友来喝寿酒。届时,贺客盈门,鸣炮送礼,随后,举行寿庆仪典,乐官奏乐,寿星穿高档寿庆新衣高坐太师椅,接受晚辈叩拜,(七)寿庆89(八)订婚男女婚嫁的重要习俗。清末、民国时期,媒人穿梭于男女双方家庭进行说媒。如果女方家庭(主要是父母)同意,即发红庚八字(上书女子出生年、月、日、时),然后由男方家庭(主要是父母)将男女双方的年庚八字一并送算命先生测算,俗称“合八字”。合则同意这门亲事,并留下女方八字,不合则退回女方八字。八字合好后,媒人立即向女方报喜,只要女方无异议,这门亲事即基本定下。(八)订婚90(八)订婚随后,男方带彩礼和八字送女方,女方则向男方回赠鞋帽,以示联姻,谓之订婚。1949年后,封建性的说媒的媒人逐渐消失,央媒作伐和合八字等陋习也逐渐消失。男女双方婚姻之确定,一般由自行认识和他人介绍相识,然后相互了解,构建爱情,确定关系。他人介绍只起桥梁作用,联姻与否,双方自主,不许第三者(含父母)包办或干涉。

(八)订婚随后,男方带彩礼和八字送女方,女方则向男方回赠鞋帽91(九)彩礼男女订婚和结婚,男家要给女家送去猪肉、鸡、鸭、烟、酒、茶,富豪人家送珍珠、玛瑙、宝石戒子、镯子项链等彩礼,是湖南省境婚俗中一种传统而古老的礼俗。彩礼多少随男方家庭经济条件而定。此俗沿袭至今,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男方向女方送的彩礼日多。(九)彩礼92(十)坐容贾子曰:坐以经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参考文物,汉代的经坐(这在古人就叫坐,现在为了区分,专称雅坐)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对于胡坐,道理一样,端正,两腿不得叉开,双手放在膝盖上。双手可以握拳,冲前方;也可收拢抱在腹部。(十)坐容93(十一)立容贾子曰: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闲二寸,端面摄缨。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参考文物,经立时正身、平视,两手相合,掩在袖子里。手从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着、拄着东西也行(古人是很通融的^_^)。注意:中国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笔挺,所以手臂要柔软,切忌僵直——这样汉服才会顺势铺成柔和的曲线,展示出华夏之美。(十一)立容94第四章传统礼仪与现代化一、对传统礼仪的再认识礼仪在中国是一种文化形态,它既包括一套以仁、义、礼、智、信为中心的价值观念,也包括一系列以礼节仪式为内容的风俗习惯。这些礼节仪式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与标志,从而使人和动物、文明和愚昧区别开来。应当看到,礼仪在其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一方面起着调节、整合、润滑各种社会关系的作用,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制约着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循规蹈矩地参与社会生活,达到国泰民安的目的;另一方面,礼仪中的繁文缛节又逐渐成为妨碍人的个性自由发展、阻挠人们自由交往、窒息思想自由的枷锁,逐渐被时代所抛弃。第四章传统礼仪与现代化一、对传统礼仪的再认识95二、传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一)、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三)、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需要二、传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96三、如何进行礼仪教育(一)要因势利导,化腐朽为神奇(二)辨证审视传统礼仪中哪些影响深远并似乎是糟粕的内容,赋予新意后利用(三)对传统礼仪所蕴含的精华倍加珍惜加以利用三、如何进行礼仪教育97四、常礼举要(一)居家

1、为人子不晏(晚)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2、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3、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

4、长者与物,须两手奉接。

5、徐行后长,不疾行先长。

四、常礼举要(一)居家98四、常礼举要6、长者立不可坐,长者来必起立。

7、不在长者座前踱来踱去。

8、立不中门,过门不践门限。

9、立不一足跛,坐勿展脚如箕,睡眠不仰不伏,右卧如弓。

10、同桌吃饭不另备美食独啖。

11、不挑剔食之美恶。

12、食时不叹,不训斥子弟。

四、常礼举要6、长者立不可坐,长者来必起立。

99四、常礼举要二)在校

1、升降国旗及唱国歌、校歌时,肃立示敬。

2、师长上下课时,起立致敬。

3、向师长质疑问难,必起立。

4、路遇师长,肃立道旁致敬。

5、听讲时,应端坐或直立;不支颐交股,弯腰,翘足。

6、考试时,不交头接耳,或左顾右盼。

7、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四、常礼举要二)在校

100四、常礼举要(三)处世

1、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2、家庭之事,不可向外人言。

3、口为祸福之门,话要经一番考虑再说。见失意人,不说得意语;见老年人,不说衰丧话。

4、交浅不可言深,绝交不出恶声。

5、不侮辱人,不向人开玩笑。

6、与残疾人会面,须格外恭敬。四、常礼举要(三)处世101四、常礼举要7、于肩挑小贩苦力,莫讨便宜。

8、施恩求忘,受恩必报;开罪于人须求解,开罪于我应加恕。

9、善人自当亲近,须要久敬;恶人自当敬而远之。

10、遇事要镇静,做不到的事,莫妄逞能。

11、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12、凡事要合理智,不可偏重感情。

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4、凡求教他人的事,必须造门请问。四、常礼举要7、于肩挑小贩苦力,莫讨便宜。

102四、常礼举要(四)聚餐

1、座有次序,上座必让长者。

2、入座后不横肱,不伸足。

3、主先举杯敬客,客致谢辞。

4、主人亲自烹调,须向主人礼谢后食。

5、主人敬酒毕,正客须回敬主人。

6、举箸匙,必请大家同举。

7、用箸夹菜,只取向己之一方者,不立起向他角器中取菜。

四、常礼举要(四)聚餐

103四、常礼举要(四)聚餐

8、箸匙不向碗盘顶心取菜取汤。

9、公食之器,不用己箸翻搅。

10、匙有余沥必倾尽,方再入公食器中。

11、自己碗中之肴菜,不可反回公器中。

12、箸匙所取肴菜,不倍于他人。

13、食勿响舌,咽勿鸣喉。

14、公食以不言为原则,须言亦应避免唾沫入公器中。四、常礼举要(四)聚餐

104四、常礼举要15、咳嗽必转身向后。

16、勿叱狗,不投骨于狗。

17、碗中不留饭粒。

18、不对人剔牙齿。

19、客食未毕,主人不先起。

20、起席,主逊言慢待,客称谢。

21、宴毕,主人进巾进茶。

四、常礼举要15、咳嗽必转身向后。

105四、常礼举要(五)出门

1、衣冠不求华美,惟须整洁。

2、见长者,必趋致敬。

3、登高不呼,不指,不招呼。

4、路上不吸烟,不嚼食物,不歌唱。

5、乘车见长者必下,见幼者亦须与之颔首为礼。

6、夜必归家,因事不能归时,必先告家人。

7、车马繁杂冲区,不招呼敬礼。

四、常礼举要(五)出门

106四、常礼举要(五)出门8、不立在路上久谈。

9、不走马路中间,越路须先向左右看清,不可与汽车争路。

10、行走时,步履宜稳重,并宜张胸闭口,目向前视。

11、遇妇女老弱,应尽先让路让座。

12、途次有人问路,须详为指示;问路于人,须随即称谢。

13、一人不入古庙,两人不看深井。

14、逢桥先下马,过渡莫争船。

15、在舟车上或飞机上,不探首或伸手出窗,并不得随便涕痰。

四、常礼举要(五)出门107四、常礼举要(六)访人

1、先立外轻轻扣门,主人让入方入。

2、入内有他客,主人为介绍,须一一为礼,辞出时亦如之。

3、入内见有他客,不可久坐;有事,须请主人另至他所述说。

4、坐谈时见有他客来,即辞出。

5、坐立必正,不倾听,不哗笑。

6、不携一切动物上堂。

7、主人室内之信件文书,概不取看。四、常礼举要(六)访人

108四、常礼举要(六)访人

8、谈话应答必顾望。

9、将上堂,声必扬。

10、户开亦开,户阖亦阖;有后入者,阖而勿遂。

11、主人欠伸,或看钟表,即须辞出。

12、饭及眠时不访客。

13、晋谒长官尊长,应先鞠躬敬礼,然后就座;及退,亦然。

14、与长官尊长,及妇女行握手礼时,应俟其先行伸手,然后敬谨与握。

15、访公教人员,必先问明其上班钟点,不可久坐闲谈。

16、访客不遇,或留片,或写字登留言牌。

四、常礼举要(六)访人

109四、常礼举要(七)会客

1、见先致敬,熟客道寒暄,生客请姓字住址。

2、及门先趋,为客启阖。

3、每门必让客先行。

4、入门必为客安座。

四、常礼举要(七)会客

110四、常礼举要(七)会客

5、室内有他客,应与介绍,先介幼于长,介卑于尊,介近于远,同伦则介前于后。

6、敬茶果先长后幼,先生后熟。

7、主人必下座,举杯让茶。

8、客去必送致敬,远方客必送至村外或路口。

9、远方客专来,须备饮食寝室,导厕所,导沐浴。

10、远方客去,必送至驿站,望车开远,始返。四、常礼举要(七)会客

111四、常礼举要(八)旅行

一、将远行,必辞亲友,祭祖辞亲。

二、远到目的地,必先拜访有关人士。

三、归来必谒亲友,或略送土物。

四、远行之亲友辞行,必往送行,事前或赠物,或宴饯。四、常礼举要(八)旅行

112四、常礼举要五、远方客来拜访,须往答拜,或设宴接风。

六、旅人归来拜,须诣回拜,或设宴洗尘。

七、受人之送行及饯别,达到所在地,须一一函谢。

八、人之接风或洗尘毕,须还席。

九、入境问禁,入国问俗,入门问讳。

十、入国不驰,入村里必下车马。四、常礼举要五、远方客来拜访,须往答拜,或设宴接风。

113四、常礼举要(九)对众

一、他人正谈话,不在中间插言。

二、两人对谈,不向中间穿走。

三、不高声喧哗扰乱他人视听。

四、不横坐,不横腿,不扪脚。

四、常礼举要(九)对众

114四、常礼举要五、不隔席谈话。

六、坐不掀起椅凳之后方。

七、衣帽不加于他人之衣帽上。

八、不向人喷水吐痰。

九、不向人呵欠,舒伸,嚏喷。

四、常礼举要五、不隔席谈话。

115四、常礼举要(十)馈赠

一、礼尚往来,来而不往,往而不来,皆非礼也。

二、赐人不曰来取,与人不问所欲。

三、赠人物品,必谦必敬。

四、赠人物品,外必用包裹,婚丧庆寿例外。

五、平素赠物,座有他客,须避观听,远来及初晤,可不避。

六、受赠先略谦辞后受,称谢,逾日须往拜。

七、长者赐,不敢辞。

四、常礼举要(十)馈赠

116四、常礼举要(十一)庆吊

一、参加吉礼,不谈衰丧话,不戚容,不啼泣。

二、居丧不参加吉礼,只送仪物。

三、丧服不入公门,不观吉礼。

四、贺婚在众宾前,辞不谐谑。

五、临丧不笑。

六、里有殡,不巷歌。

七、饭于丧家,酒不赭颜。

八、佩会葬徽章者,礼终即卸去,不佩带他往。

四、常礼举要(十一)庆吊

117四、常礼举要(十二)称呼

一、初见面之人问姓,曰贵姓,问名,曰台甫。自说姓曰敝姓某,说名曰草字某某。

二、有亲戚世交者,应各以其名分彼此相称。普通称人曰先生或某兄,自称曰弟。老者长者,称曰老先生,自称曰后学,或称自名。

三、称人之父曰令尊,母曰令堂。向人称自父母,曰家严,曰家慈。见朋友之父,称老伯,母称伯母,自称晚或侄。

四、常礼举要(十二)称呼

118四、常礼举要(十二)称呼

四、称人之祖,曰令祖公,祖母曰令祖太夫人。向人称自祖曰家祖。祖母曰家祖母。见人之祖父祖母,称太老伯,太伯母。自称己名即可。

五、称人之兄弟,曰令兄,曰令弟。向人称自兄弟,曰家兄舍弟。称人之姊妹,曰令姊令妹。向人称自姊妹,曰家姊舍妹。见人之兄弟,称几先生,或几兄,自称小弟。见人之姊妹,统称几姐,称自曰小弟。(书款则称侍)

六、称人之妻,曰令正或尊夫人,向人称自妻,曰拙荆或贱内。见人之妻称嫂,自称己名。(女子可自称妹)

七、女子称人之夫,曰尊府某先生,向人称自夫,曰外子。见人之夫称某先生,自以避免称呼为佳,如必要时,只称本人即可。

四、常礼举要(十二)称呼

119四、常礼举要(十二)称呼

八、称人之子,曰令郎或公子,称人女曰令爱,或女公子。向人称自子,曰小儿,女曰小女。见人子称世兄,自称弟,称女曰世姐,自不称。

九、称人之孙及孙女,曰令孙曰令女孙。向人称自孙,及女孙,曰小孙,曰小女孙。见人之孙及女孙,称几公子几小姐。

十、称人或称自之已故上辈,统加一先字。如称人之故父母,曰令先尊令太夫人;称自之故父母,曰先严先慈之类。称人已故下辈不必另加字,只云「以前某兄」即可,称自故下辈,但加一亡字,或云「以前某某」亦可。

四、常礼举要(十二)称呼120四、常礼举要十一、称人之姑丈姑母,曰令姑丈令姑母。向人称自姑丈姑母,曰家姑丈姑母。见人之姑丈姑母,称老先生老太太;交厚者,可称老伯及老伯母。

十二、称人之舅父舅母,曰令母舅令舅母。向人称自舅父舅母,曰家母舅家舅母。见人之舅父舅母,称谓仿前。

十三、称人之岳父岳母,曰令岳令岳母。向人称岳父母,曰家岳家岳母。见人之岳父母,称谓仿前。

十四、称人之内侄,曰令内侄。称人之甥,曰令甥。称人之婿,曰令婿。向人称自内侄,甥,婿,曰敝内侄,曰舍甥,曰小婿。

四、常礼举要十一、称人之姑丈姑母,曰令姑丈令姑母。向人称自姑121四、常礼举要十五、称人之亲友,曰令亲曰贵友。向人称自亲友,曰舍亲敝友。

十六、称人之师,曰令师,生曰令高足。向人称自师,曰敝业师。称自生曰敝徒。自称师,曰夫子或吾师。称自曰受业,或曰门生。

十七、称人之长官,曰贵某长(院部厅局等)。称人之属员,曰贵部下或贵属。向人称自长官,曰敝某长,称自属员,曰敝同事或敝属,称其某姓某职亦可。

十八、称人之主人,曰贵上,称人之仆,曰尊纪。向人称自主人,曰敝上;称自仆,曰小价。

四、常礼举要十五、称人之亲友,曰令亲曰贵友。向人称自亲友,曰122五、中华传统礼节之现代简化版(一)居家克己

1家中有高龄行动不方便的长辈应定日主动到其房里行礼请安(最好是一对夫妇,一对夫妇的前去,家中小辈兄弟姐妹前去,这样人既不多也不烦杂)与其聊天,问寒问暖,送餐递巾。

2要出门时与家人相互告之,上学上班去要打声招呼,回来时要说“我回来了”,家中有人时要迎一下,帮忙拿东西等。为人子者出门要主动到长辈房里告之辞行,回来时也要主动到房里行礼(以免长辈担心).

3自己在屋里或者与亲人朋友在屋里谈话时要记得关上门,以免影响其他家人.

五、中华传统礼节之现代简化版(一)居家克己

1123五、中华传统礼节之现代简化版

4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其他场合,到别人房间不要直接推门擅入,也不要大声敲门(唐突,不礼貌且打扰别人)应在门外通报“我是某某我可以进来吗?”里面人应说”请进“并站起来,方可进入,比较熟悉的亲人朋友可以直接就坐,像客人或较疏人等主人应请其上座,自己坐客座,并且客人坐后自己方能坐;身为晚辈者,有事应主动到长辈房间去,通报应答如前仪,只不过长辈仍坐主坐,晚辈进去后可略一躬,自己坐客位,不必谦让.5朋友哪怕是兄弟姐妹来也要站起身来,如是长辈老师的话站起身来并微一躬身,长辈立不可坐,长辈让坐时方能就坐.

五、中华传统礼节之现代简化版4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其他场合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THE END
0.国学礼仪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学习国学礼仪,讲究文明礼貌,是一个国家良好社会风气的反映,也是一个民族进步和重要标志。中国是文明的国度,多开一些国学礼仪公开课能够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国学礼仪公开课教案1 1、了解国学中的礼仪之道 2、掌握说话艺术与交谈技巧 3、掌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交礼仪 背景 礼是门,是jvzquC41ycv/dsieh{4dqv4skvg0iq{imqkc87245321:97:7740qyon
1.文明礼仪伴我行教案(精选8篇)文明礼仪伴我行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通过本次授课,使大家认识到文明礼仪就在我们的身边,体会文明礼貌用语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会正确运用文明用语。 2.通过这次学习促进校园和谐,提高学生素质。 3.培养学生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提高自己的文明礼仪修养,做一个新世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 jvzquC41yy}/fr~khctxgw3eqo5kc8=;3;?20qyon
2.国学礼仪课程教案(3篇)word文档在线阅读与下载国学礼仪课程教案(3篇) 第1篇 课时:2课时 年级:小学四年级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国学礼仪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礼仪规范,包括日常行为、待人接物等方面。 3. 培养学生的礼仪意识,使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礼仪规范。jvzquC41o0}fpmfpiygoi7hqo1jpe8kg;7;:e?56;6l:8A669:i1;ki4;;jcf@53:hgd9k
3.厚德载物小班国学礼仪教案三篇word文档在线阅读与下载厚德载物小班国学礼仪教案【三篇】厚德载物小班国学礼仪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国学礼仪的喜爱之情,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国学的魅力,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2. 认知目标:帮助幼儿初步理解“厚德载物”的含义,知道要做一个善良、宽容、有礼貌的好孩子。 3. 技能目标:引导jvzquC41o0}fpmfpiygoi7hqo1jpe8k7d3jb29>gdgi59m74ee?f5lgge9h:9Bk255h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