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io di Arche
以文艺复兴艺术为蓝本的教学
艺术史讲座/素描教学/古典油画/现代创作
假期素描课2.5-14
相信学素描的朋友,都知道素描起稿的重要性。起稿不仅意味着对造型观察的准确性,也为后面的整个绘画过程做了最重要的铺垫。
然而对于如此关键的第一步,我们至今缺乏一个科学有效的方法。印象中大多数同学,都是凭借着一种本能和经验,通过切线的方式搭建起框架的。又或者说干脆回到一种打格子作画的状态。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操作简单,但是步骤特别枯燥,冗长,乏味,学生不仅从中难以建立起对对象真正的观察认知,也会逐渐丧失绘画的乐趣。
达芬奇在他的笔记中频繁使用构框法
17世纪的画家仍旧采用这种几何学方式理解人物
那么,有没有可能有一种方法,可以既高效,又准确地抓住对象的框架型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一直在寻找答案。而偶然间,我在文艺复兴大师们的手稿中发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在这些被遗忘的手稿中,我发现了欧洲人对于造型的一个基本的观察和理解方式,那就是一种几何学的观察意识。由于这种方法最典型的代表是达芬奇及其学派,因而为了方便,我将其命名为“达芬奇几何学框架”,简称几何学框架(ARMATURE)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已经和大家说明了关于避免使用直线,转而采用圆弧的画法。关于这点,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框架层面,一个是对象具体的轮廓。对于轮廓,我们说过自然界的对象没有真正的直线轮廓,而对于框架层面,直线和圆弧都有其各自的意义,而现在,我想通过我的教学实践,简单展开说明这点。
针对法尤姆肖像,可以用多边形,也可以用圆进行构框
首先,根据文艺复兴大师们的手稿,我们要探讨,什么是框架(ARMATURE)?所谓框架,就是指在有一定形状,边界的画框范围内,组成对象和整个画面的各个形式部分的布局和位置。简单说,一个人头的框架,可以是五边形的,也可以是六边形的。这点对很多人来说不难理解。问题在于。很多人都忽视了一点,即框架内部的各形式应该处于一种紧密联系的,相互依赖的关系中,而非凑巧的拼合。而正是因为我们以往没有认识这点,导致我们起稿观察的时候。无法建立起局部造型的联系。
因而。框架意识首先就意味着一个包含了各部分关系的总体结构。举个例子,我们脸部鼻子和眼睛的线条,一个垂直线,一个是水平线,两者并不是没有关系的,他们相互组合,形成了十字。而这个十字,不是孤立的,而是能够被看做是脸部整体几何造型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比如,它刚好处于头像正中央1/2的垂直部分和1/2水平部分,而其他五官部分也和这个十字结构紧密相关,并且还此次相关。而一旦你认识到了这点,你就会明白,你所谓的起稿,你起稿所画的每一笔,都和下一笔息息相关,而从你画第一笔的时候,你已经预见了最后一笔。
上图,三种基本构框手法:分割,延长,圆弧
在这种构造框架的过程中,有五种最基本的几何学方法可以使用,他们都是基于最简单的欧氏几何。一,分割(division),即在框架上通过整数分割寻找比例点,这是最最基本的。二,圆弧(arc),即以某点为圆心,以任意长度为半径,画圆弧,从而形成圆周的弧线。三,延长(prolong),过一点延长为直线段,该直线的目的是用于横向或者竖向比较其他点,从而在点和点之间建立联系。四,连接(connect),即将两个点连接起来,从而确立两个点之间的方向和位置关系。五,交点(intersection),通过连线,延长,圆弧,都可以得到新的点,而这个点又可以成为新的起点并用于构造新的延长和圆弧。可以看到,这种方法完全是一种逻辑思维,即从前件推导出后件,而后以后件为新的出发点推导出新的结果。
以上这些方法,听起来都是数学几何中常用的,但其实恰恰是我们绘画的方法,或者说,很多人不自觉在用这些方法,但却很少意识到。由于他们没有将这个意识贯彻始终,他们就无法真正建立起框架的意识。而一旦你把握了这种意识,实际上你就建立起了对象上线条和线条,形状和形状的逻辑关系。起稿对你来说将成为非常容易的一件事。
以下是部分课堂学生教案示意图(均来自于溯源艺术空间,转载需标明出处):
第三组:静止的3/4角度肖像,3/4人像无疑具有强烈立体和透视。但是,在平面几何学框架中,可以暂时被处理为几何的组合,通过对不同大小圆的建立,仍旧可以很容易推导出图形的公式
因而,本文引述的图片均来自于工作室教学和学员的训练成果。三个为一组,左边视图是关于人像的几何学画法。立求严谨,可以借助工具,其作图建立在严格的几何学推导上,每一个作图都是我作用“达芬奇几何学”进行的独一无二的分析。中间的视图,则是将这种几何学框架记在脑海中以后,学生需要在短时间内,在脱离工具的情况下,快速,准确地运用直线和圆弧建构框架。右图则是在线稿基础上略加塑造达到的一个效果,这个效果根据学生的能力,不需要太深入,因为这里训练的重点在于框架意识。
以上,左图是通过直线寻找关联点,中图是通过三角寻找关联点,右图是通过圆寻找关联点
可以看到,在这种教学中,学生可以建立起一种非常系统的几何学观察思维,前期借用工具作图仅仅是一种手段,为的是灌输一种几何学的态度。后期的第二阶段,则是需要学生一定要摆脱工具,徒手作画。在这里,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就体现了出现,我们会教学生如何徒手画圆弧,而不是练习所谓切线和排线,而徒手画圆弧,这项被我们绝大多数人忽视的能力,我认为恰恰是所有古代大师学徒时期的基本素养,无论他们是通过何种方式熟悉了这种线条(可以肯定,他们大多是建筑师,工匠,对于尺规作画是非常熟悉的)。之后的文章中,我有机会会和各位探讨有关圆弧科学的画法。至于为什么要将圆弧作为几何学框架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因为圆弧具有直线无法替代的优势:一个直线,能帮助学生同时观测到同一直线(一维)上所有点,但无法让学生建立起二维坐标中各个点的关系,比直线高级一点的,是三角形,三角形构架能建立横竖方向不同点的有效关系,从而让学生一次性看到更多点的联系。而圆弧的作用,恰恰就在它总有的有效信息点,将远远大于直线和三角,他能将画面中看似不想干的点,在圆弧中全部统一起来。而熟悉这种观察方法的同学,当他在观察时将这三种图式结合起来时,就可以在观看对象的一瞬间,快速找到他需要的点。
一旦经历了几何学框架训练,徒手画圆和框架就会变得很容易
在此基础上的第三阶段,是学生完全脱离了既定的几何学图式,而已经将这种观察意识完全牢记于心,从而在他接触到他从未见过的对象的第一时间,眼前的对象就会被纳入他的经验图式当中,比如,他看到了一个马的头部,尽管他只画过人,但仍旧可以将画人时那种基于直线和圆弧的框架,通过修改调整重新运用于马的头部。
最后,为了不至于让大家误解我引荐的方法,我需要说明的是,采用几何学图式观察,不代表我们的目标总是几何的,机械的,相反,熟练掌握几何学图式的人,是能够更自由地追求他想要追求的东西的。像达芬奇本人就是最好的例子,他手稿中现存的大量几何学研究,代表了他对于几何图案相当的熟悉,他本人,对于这些几何图形,是以最严谨的态度去推导的。但这不代表说他自己画一个头像的时候,他要时时刻刻这么画,这是因为这种意识早就成为了他呼吸,作画的潜在一部分,在这个基础上,他可以画出任何自己想要表达的天马行空的东西。
而这,也是我们教学的目标,我们希望引入这种独一无二的方法,为国内艺术教学打开一个先例。往后的日子,我会用越来越多的教学案例,来说明这种方式,对于我们素描有多么巨大的意义。
作者介绍
丁坦,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一工作室,研究生期间就读卡拉拉国立美术学院,师从古典油画教授G Chiapello,曾在意大利知名画廊举办多次个展,多次荣获国内外包括ARC大奖赛和美国肖像大奖赛等重要国际绘画奖项,同时在国内各大美术高等学院院校举办学术讲座,多次发表论文于A级核心期刊。
个人古典坦培拉创作
导师素描示范
课程还剩10天报名
溯源艺术空间全套课程:
线下零基础兴趣阶段
1.白描(铅笔,钢笔画)
2.彩铅
3.色粉
5.蛋彩画/油画二选一
6.水印木刻/岩彩画二选一
初级素描阶段+高级素描阶段
1.装饰体系
基本线条训练
文艺复兴的浮雕,装饰,褶皱训练
2.几何体系
3.光色体系
研究16-19世纪,从文艺复兴,巴洛克到印象派的风景光影和黑白构成,从摄影,电影和插画中了解基本的色彩,质感和构图概念
5.解剖结构训练体系
6.光影人像体系
7.雕塑人像训练体系
1.人体比例体系
研究人体比例和轮廓:
研究丢勒,达芬奇等人关于人体比例的几何学设计方法,运用轮廓描绘和观察人体基本构造,掌握短期速写人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