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谢慧剑忆贺友直 澎湃新闻记者 陆林汉 编辑(06:59)
贺友直夫人谢慧剑坐在贺友直先生的旧影前
贺友直生前在画室创作。 鲁海涛 澎湃资料图
贺友直先生旧影前,夫人谢慧剑每天起床依旧给他倒一杯茶。
贺友直老两口在作品捐赠仪式上
贺友直 《白光》选一
贺友直 《白光》选二
《贺友直自说自画》中记录了《福贵》的创作。
1958年,汪观清(中)与贺友直(左)、韩敏(右)在人民公园,他们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老同事。
宁波北仑贺友直纪念馆中展示的一张贺友直先生童年的照片
贺友直系列作品《我来自民间》之一
《贺友直自说自画》:有年夏天,我生了一身的天疱疮。大叔大婶觉得我小小年纪命太苦,认为我父亲不该不管,就给我父亲写信说,“你再不管儿子我要贴张邮票寄给你了。”
贺友直和夫人谢慧剑(中间)
《贺友直自说自画》:那时,我虽然喜欢图画,但对怎么画图则一无所知。厂里有马粪纸、油墨,就瞎抹瞎涂。画了一张想象的风景,被先生瞧见,不但没有责备,反而觉得惊奇:“侬还会画画?哪能画得介好。”画者水平,评者水平,有此称誉,现在想来实在可笑。
贺友直连环画经典《山乡巨变》
贺友直《山乡巨变》
贺友直,《朝阳沟》,1979,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
贺友直,《朝阳沟》,1979,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
贺友直,《我自民间来》,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
贺友直位于上海市区巨鹿路弄堂里的狭窄楼梯与老屋。
贺友直 《十五贯》,1979
贺友直,《十五贯》,1979
贺友直, 《山乡巨变》,1959,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
贺友直, 《山乡巨变》,1959,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
贺友直, 《山乡巨变》,1959,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
贺友直 《贺友直画自己》
贺友直 《贺友直画自己》
贺友直,《朝阳沟》,1979,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
贺友直,《朝阳沟》,1979,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
《贺友直画三百六十行》,1998
贺友直先生的画案。
贺友直,《双林示寂稿》, 北京画院藏
贺友直,《水浒十丑图册》, 北京画院藏
外孙薛颖峰以想象中的俯视视角画下“一室四厅”
贺友直得知外孙薛颖峰当了老师后,给他的信。
贺友直与夫人谢慧剑在巨鹿路的家门前
贺友直先生“一室四厅”的“餐厅”和“客厅”,桌子上放块板就能成为了“画室”
2008年拍摄的贺友直先生的画室(原为二儿子的9平方的住所)。 澎湃资料
《贺友直自说自画》:我是1948年成的家,实际上是没有家。1956年新美术并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想能上班近一点,才找到现在的住处......一住50年了,被人赞是钻石地段。
贺友直先生巨鹿路的家现为静安区文保
谢慧剑平时习字抄写的《心经》
贺友直, 《山乡巨变》,1959,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
贺友直《新碶老街风情录》,画了他少年时代记忆中的家乡。
贺友直自画像。对他而言,黄酒是“生命口服液”,没有老酒那是要命的。
贺友直,《新碶老街风情录》
宁波北仑,贺友直纪念馆二楼采用投影仪等现代化设备模拟贺老作画的场景
贺友直系列作品《我来自民间》之一,这一作品的自述是:“在农村里,穷人家的孩子是不知道有玩具的,要玩只有自己做。可我做的风筝从没上过天。”
贺友直生前留下的最后的创作手稿
贺友直先生自画像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