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在日本松本市一个富裕的豪宅中,一个穿着保守的男子正蹲在路边生闷气。
就在不久前,有一个刚从美国留学回来的人来拜访他们家。
那人看见男子十分兴奋,上来就询问:“您知道您的女儿如今在美国可是出了名的大画家吗?她的画可是一幅难求。”
来客脸上流露出沉醉的神情,然而他没想到自己拍马屁拍错了地方。
在听到这番话后,男子原本放松的脸部都严肃了起来。
好在他还有教养,一直等来客走了,脸色才彻底垮了下来。
男子踢了一脚路边的树木:“该死的女儿!真是丢尽了我们家的脸。”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为什么父母不会为自己女儿的成功感到高兴呢?
“悲惨的童年”
1929年,草间弥生出生在日本富士山脚下的松本市。
草间弥生的原生家庭其实特别富裕,她的家族已经经营了百余年的种子生意。
草间弥生的家庭和一般的家庭不太一样,她们家中当家的是母亲。
母亲长期作为一家之主,将自己的家族事业经营得有声有色。
但同时她又是一个脾气暴躁,她说一不许别人说二的女人。
而草间弥生的父亲作为一个上门女婿,靠着女方家庭拥有了良好的生活,却不安于室,婚后依旧喜欢沾花惹草,和许多女人混在一起。
出生在富裕家庭的草间弥生原本可以长成一个尊贵的大小姐,然而由于她的父母,她的童年并没有过得快乐。
强势的女方加上爱出轨的倒插门女婿,草间弥生的父母经常爆发激烈的争吵。
在草间弥生小的时候,她还亲眼目睹过父亲出轨,和别的女人鬼混在一起。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草间弥生,很小的时候精神就出现了异常,不过家里人都没有察觉到这个问题。
因为无人将草间弥生从深渊中唤出来,草间弥生的病情越来越严重。
年幼的她很早就有了自杀的倾向。
在草间弥生十岁的时候,她画了一幅铅笔画。
草间弥生这个年纪的小孩,画笔下应该都是彩色的,充满阳光的,然而草间弥生笔下却是阴郁的。
那幅铅笔画是一个沉默的小孩,脸上没有一丝笑容,宛若是草间弥生本人的自画像。
当这幅铅笔画被草间弥生的母亲看到后,她第一次察觉到了草间弥生的心灵好像出了一些问题。
但草间弥生的母亲觉得孩子的状况只是大题小做。
草间弥生告诉母亲,她的眼前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幻觉,能够在家里的各个地方看见小圆点。
其实这个时候,草间弥生就已经患上了神经性视听障碍,她经常出现视觉和听觉方面的问题。
但草间弥生母亲坚定地觉得女儿的描述只是大惊小怪。
草间弥生的母亲觉得,女儿不应该画画,比起成为画画的人,作为一个富家女,草间弥生更应该是一个收藏艺术品的人。
每当草间弥生画了画,草间弥生的母亲都会在草间弥生面前将画布给毁坏。
为了能够惩罚草间弥生,给她教训,草间弥生的母亲还要求草间弥生和家里的工人一起干活。
每当草间弥生不听话了,母亲还会打骂她,将她关到小屋子里去,常常不给她吃饭。
草间弥生的父亲一心放在外面的女人身上,压根不会管自己的女儿。
而且在所有人眼中,草间弥生家境优越,她应该懂得知足,一心想画画的她就是一个有病的疯子。
那时候的草间弥生才十几岁,这样的对待让她的精神几乎崩溃。
然而正是这些悲惨的童年记忆,才激发了她的创造力。
“与母亲决裂,只身来到美国”
1955年,26岁的草间弥生在一家旧书店里发现了来自美国的一位女作家的作品。
这位女作家叫做乔治亚·欧姬芙,擅长半抽象半写实的画风。
草间弥生一看见她的作品就被吸引住了,草间弥生从她的作品中发现了共鸣。
后来,草间弥生在一位懂英语的堂兄的帮助下,开始写信给乔治亚·欧姬芙。
草间弥生在信中写出了自己的困扰和现状,她想要向乔治亚·欧姬芙寻求帮助。
乔治亚·欧姬芙收到草间弥生的来信后十分感动,她向草间弥生回信,称愿意在美国推荐她的作品。
接到回信的草间弥生感觉自己的人生有了照明灯,她下定决心,要前往美国。
1957年,草间弥生拿到了美国签证。
然而草间弥生的母亲却十分不支持草间弥生的选择。
可这时候的草间弥生已经快30岁了,母亲再也不能够像小时候一样将草间弥生给锁在屋子里。
草间弥生最后还是走了。
在临行前,草间弥生的母亲给了草间弥生100万日元,并称她将草间弥生逐出了家门,让她这辈子再也不要回家。
草间弥生对母亲的言语感到很悲伤,走之前,她将自己在家里创作的所有的作品都在家门前的河堤上毁掉了。
草间弥生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愤怒。
最开始来到美国时,其实她的日子并不好过。
因为不懂英语,草间弥生连基本的生活都不能保障,她过得穷困潦倒,但依旧不打算回到日本。
草间弥生那时候还没有出名,她的画根本无人问津。
草间弥生只能每天抱着自己的画,穿梭在美国大街小巷的画廊之上。
由于语言不通,草间弥生想要卖掉一张画都很困难。
她租住的是美国最便宜的公寓,因为太过破烂,草间弥生半夜经常会被冻醒,之后再也很难入睡,这时候草间弥生就会开始画画,直到天亮。
没钱买吃的,为了能够活下来,草间弥生只能从街边的垃圾桶里捡东西回来吃。
别人丢弃的鱼头和烂菜叶却是草间弥生眼中的美味,她会将这些东西放在一起熬汤。
草间弥生做出了很多出格的举动,有些人能理解,却有更大一部分的人冷眼旁观,她始终被排除在美国主流的艺术圈之外。
同时草间弥生保守的原生家庭,并不能接受自家的女儿做出这些出格的举动。
草间弥生的父亲觉得草间弥生丢尽了他们家族的脸面。
在草间弥生还在美国的时候,她的父亲不惜坐飞机前往美国,亲自宣告家里人和草间弥生断绝关系。
而且草间弥生以往的那些好友们也不能理解她,他们纷纷开始背弃疏远草间弥生。
这时候的草间弥生彻底成为了孤家寡人。
“短暂的恋情”
在草间弥生闯荡美国的时候,她在美国也邂逅了自己的爱情。
1960年的时候,草间弥生邂逅了自己的爱人,约瑟夫·柯内尔。
约瑟夫·柯内尔和草间弥生一样,也是一位艺术家。
他是近代美国著名的艺术家、雕塑家、实验电影先锋人物。
约瑟夫·柯内尔的出现给草间弥生灰色的人生提供了一抹浓烈的浪漫色彩。
约瑟夫·柯内尔也十分爱草间弥生。
约瑟夫·柯内尔曾经有次给草间弥生一天就写了14封信,每封信都饱含着他浓浓的爱意。
在和约瑟夫·柯内尔恋爱期间,草间弥生的精神状态是最稳定的,她感觉自己的人生充满着幸福。
然而好景不长,两人相识了十余年,在1972年时约瑟夫·柯内尔去世了。
约瑟夫·柯内尔去世后,草间弥生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以至于她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差了。
在约瑟夫·柯内尔去世后的次年,草间弥生选择从纽约回到了东京,之后很少再出现在媒体的视野之中。
“从松本之耻到日本艺术女王”
1973年,草间弥生回到故乡的时候,她却感到自己像个格格不入的外人。
草间弥生作为艺术家,在美国纽约的事迹让保守的日本人看不起她。
甚至有媒体公开称呼草间弥生为“日本松本市的耻辱”。
面临爱人离去的痛苦,这时候的草间弥生精神上已经病入膏肓了。
为了不让自己受到外界刺激,病情进一步加重,草间弥生选择主动搬进了精神疗养院。
草间弥生搬进疗养院后,好像消声灭迹了一般,之后的整整16年,她都没有再出现在公众视野面前。
1989年,60岁的草间弥生重新从日本回到了美国纽约,举办了个人回顾展。
在这场展会上,当年那些消失在众人面前的奇怪作品重见天日。
世界这一次对草间弥生格外宽容,当年不被理解的草间弥生成为了“日本艺术女王”。
曾经草间弥生的画作只能卖75美元,可到了现在,那幅画已经翻倍涨到了75万美元。
全球一线顶尖的品牌,都在祈求着能够和草间弥生合作。
在之前,草间弥生曾经被威尼斯双年展会给赶出了场馆外,而如今,威尼斯双年展会却对她发出了正式的邀请。
1993年,草间弥生代表日本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日本政府还为这个曾经被国人嫌弃的女艺术家,设立了主题馆,以此来致敬她。
之后,草间弥生创作了不少的作品,她不仅是艺术家,也同样进入了商业艺术领域,与时装设计界合作,开始贩卖艺术商品,
而草间弥生也算是日本当代作家之一。
在草间弥生重新回到日本定居后,她陆续出版了十多本书籍,其中包括自传与小说。
在草间弥生看来,她想要呈现的都是自传式、深入人心的内容。
“精神疗养院的艺术工作者”
如今的草间弥生依旧住在东京的心理治疗所中,她以高龄继续着自己的艺术创作。
草间弥生的工作室距离她的心理治疗所很近,草间弥生曾表示,若不是要进行艺术创作,她可能很早就已经自杀了。
每天早上起床后,高龄的草间弥生都在助手的搀扶下缓缓外出,来到自己的工作室内。
这样的生活,从1973年回到东京起,她已经过了快五十年。
白天,草间弥生前往自己的工作室里“上班”,进行艺术创作,等到晚上,她又回到疗养院中。
草间弥生很少外出,面对外人的访问,她也很少愿意会见。
草间弥生不会逛商场,甚至不会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她的生活只能用与世隔绝来形容。
哪怕是草间弥生接受了外界的采访,她也只能在助手的协助下完成。
在工作室里,草间弥生会换上宽大的工作服,每天至少工作八小时。
疗养院尽心尽责,将这位高龄的老人照顾得很好。
然而毕竟年龄摆在那里,哪怕草间弥生的身体十分健康,但她的艺术创作也大不如前。
草间弥生每次画画都需要有助手们辅助,当草间弥生的助手们完成了耗时累人的铺色工作后,草间弥生会完成最后一步。
她用自己特有的圆点,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梦境。
在疗养院里,草间弥生有一间自己的私人卧室。
即使从工作室回来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但草间弥生依旧会在卧室里进行文学创作。
她会写一写小说,或者写诗,画一些设计图或者小图。
草间弥生经常忘记自己说过什么,有时候说话颠三倒四,但经纪人早已经习惯了草间弥生的话语。
草间弥生经常喊经纪人带来一些甜食过来,哪怕她已经年老,但依旧对甜食有迷恋。
——END——
文 | 火锅
编辑 | 不误小星星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