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在南京幕府山外草鞋峡江面上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鱼雷艇操练。
图1. 《民国时期海军鱼雷艇于草鞋峡江面上操练鱼雷发射》水彩画作(纸面)
1934年当时作为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北郊幕府山下草鞋峡扬子江面上,海军第二舰队多艘鱼雷艇正在有条不紊地展开了别开生面的操练。只见多艘鱼雷艇快速穿梭在扬子江面的军舰之间。背景为连绵的幕府山山脉,对面为八卦洲。
操练的珍贵影象场景被当时的摄影师用摄影机记录了下来,近些年来从国外的大学图书馆官网被发现后重现在世人的面前。鱼雷艇上装备的主要武器是鱼雷,由人力装填在鱼雷发射管中,由一名指挥官及多名水兵协同操纵可旋转式鱼雷发射管根据目标转向右舷或者右舷外,通过将压缩空气送到发射管内后部,气体在管内直接作用在鱼雷尾上将鱼雷推出发射管落入水中,入水后的鱼雷依靠自身动力航行追击移动中的敌船目标。
当时的鱼雷航速一般在20节到30节左右,航速还是较快的,能否击中目标只能靠运气了。视频中鱼雷艇高速航行时烟囱冒出遮天蔽日的黑色煤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图2. 摄影中正在发射中的鱼雷发射管,鱼雷已经离开发射管,右边可见接近水面将要入水的鱼雷尾部。白色气体为射出的压缩空气。两侧的栏杆呈放倒状态,甲板上可见横向的金属压条以及防火油毡。
图3. 在水中高速航行的鱼雷,可见长长的白色尾迹。
图4. 鱼雷艇操练时后面有多艘舰艇,推测为第二舰队。而背景是八卦洲滩
图5. 协同训练中的民国海军湖鹏级鱼雷艇。修长的船身,两座烟囱和前部较高的主桅杆此时航速中等
图6. 位于鱼雷艇尾部的一具鱼雷发射管,近处为后部装甲司令塔,细节上可见一圆形窗户。后面站立着一名身着白色军官服装的鱼雷发射指挥官。身后便是巨大的鱼雷发射管,管下为圆形轨道及转轴。发射管两侧蹲着处于发射姿势的三名身着白色水兵服的水兵。
图7. 左侧鱼雷发射指挥官正在用口哨哨声指挥水兵发射鱼雷。右侧水兵手控制着发射阀门
图8. 幕府山山脉一景,山上覆盖茂盛的植物
图9. 幕府山山脉以及几艘传统木制帆船,可见白色船帆,后面一艘鱼雷艇升起滚滚浓烟
图10. 鱼雷艇高速航行时冒出遮天蔽日滚滚浓烟似乎遮挡了艇上发射水兵的视线给发射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通过视频中鱼雷艇外型判断为清末甲午战败后重建海军时于1904年由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向日本神户川崎造船所订购的湖鹏级鱼雷艇。此级别一共有四艘分别为‘湖鹏“ ,“湖鹗”,“湖鹰”,“湖隼”。都以凶猛飞禽来命名,湖字是代表湖广地区。通过考证相关文字资料,线图,历史照片,模型与视频中的鱼雷艇进行比对后再次确认出为湖鹏级鱼雷艇。
艇全长41.1米,舱深2.05米,吃水1.1米,排水量96吨。动力为1台立式三胀往复蒸汽机以及两座舰本式锅炉。单轴单铜质螺旋桨推进,最高行速23节。舰载武器为14英寸口径鱼雷发射管三具分别安装在船首龟壳状甲板内,中部机械室舱棚顶部,尾部甲板上。
自卫武器为2座47MM 哈奇开斯速射炮分别安装在前部圆形装甲司令塔和后部圆形装甲司令塔上。外观上最大识别点为一座细长的主桅杆和两座烟囱,底矮细长的船身,艇首尖削,中后部甲板较宽,圆弧尾。这样的设计为减小船身的阻力来增大航速。
图11. 湖鹏级鱼雷艇航行中的艇首特写,可见前部艇首接近鱼雷发射管的前部以及前部龟甲甲板和相连接的前部司令塔和其上的47MM哈乞开斯速射炮
图12. 航行中湖鹏鱼雷艇的中部特写,可见47MM速射炮后的主桅杆,其后的两个烟囱中部设有一封闭舱室。后烟囱之后的长长的机械舱室顶上安装有一座探照灯。烟囱之间的舱室在晚清时期还没有安装。为民国时期才设立的
图13. 航行中的鱼雷艇尾部细节特写。可见长长的机械室舱棚,舱棚上三座天窗呈打开状态。之后是后部装甲司令塔。上部可见47MM哈乞开司速射炮,而后是尾部鱼雷发射管
图14. 清末时期状态的湖鹏级鱼雷艇的全景。摄影中可见民国时期与晚清时期的状态变化,在两座烟囱中部设立了一个封闭的舱室,模型中前后两个司令塔比例偏大了。
图15. 湖鹏级的电脑制图,基本展现了其全貌
视频解读完后,便萌生创作一幅彩色的水彩《海军鱼雷艇草鞋峡江面操练》的场景画作。依据视频中指挥官以及多名水兵操作中部机舱棚上的鱼雷发射管正在瞄准右舷外侧江面的镜头为主角,以远处连绵幕府山山脉为背景,一艘协同鱼雷艇远景为配角构思出一幅完整的画面。
图16. 画面的主角的主要参考镜头中烟囱后机舱棚顶部指挥管及水兵操作中部鱼雷发射管的镜头,左下角可见备用方向舵舵轮的局部和手柄,还有其后的装甲司令踏圆形窗户,操作水兵蹲在机械室舱棚顶部后还 有打开的天窗,烟囱后可见安装的探照灯。还有烟囱之间的舱室局部
图17. 鱼雷艇的局部特写可见主角鱼雷发射管的位置,后部可见备用操舵方向盘
图18. 画作中主角的铅笔底稿
图19. 配角鱼雷艇的铅笔底稿,以及幕府山山脉的线搞
图20. 完成后的整个铅笔底稿
底稿完成后开始着色,首先上色的是天空与江水。天气的设定为午后的晴朗多云天气,阳光照耀的万里晴空上有大片的深色云层。这里用色大胆夸张了一些。首先用大笔打湿整个天空的纸面,稍等片刻待纸面的水完全吸入纸里后沾上镉黄色颜料轻柔地晕染整个天空。
不等颜料干透就用笔沾深色点画出大片云状。颜料完全干透后开始为山脉着色,把整个山脉轮廓打湿,先用群青运染,再接着在靠近山脚下用了一些赭石表现山石。因为光源在山的另一边照射,整个山体形状颜色偏暗色。
图21. 上色完成后的天空与连绵幕府山脉
背景完成后,开始运染江水,阳光照射入江水呈现出金黄色,波光嶙嶙。江水干透后,开始为配角鱼雷艇着色,光线是从鱼雷艇的外侧靠近山的一点照射过来,处于逆光,所以整个鱼雷艇是光线是暗色的。
湖鹏级的涂装为浅蓝灰色。所以调颜料时用了浅灰色以及浅蓝色来运染底色,而后又加深了整个艇身,使其整个色调偏暗。点缀几个白色水手服水兵在鱼雷艇上白色也变成了暗白色,用含水量较高的细毛笔沾深灰色画出烟囱冒出的细煤烟。尽量虚画。
图22. 运色完成后的鱼雷艇配角,用暗白色点缀了艇上的水兵。
最后就到了重点——主角鱼雷艇中部特写的着色刻画。光线从山上照射到主角鱼雷艇的右舷侧面舱面上所以用色上显得光线明亮,鱼雷艇的涂装浅蓝灰色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呈现钢铁的质感。加入一点阳光色镉黄晕染右舷,之后加入浅蓝灰色。而左舷因为逆光变得很暗,所以加入了暗色深蓝灰色晕染。两舷的明暗对比突出了立体感。
图23. 着色完成后的主角鱼雷艇,底色运染完成后,用细笔勾画出繁多的细节。
最后用细笔沾深黄色颜料耐心地勾画出江水水波纹。主角鱼雷艇船舷外侧行驶时泛起较密集的大波纹,而远处点上较疏的波纹,点画得不规则一些。最后用小笔签上作者的姓名和日期,最好写上画作的名称。
图24. 作者本人的签名以及画作名称。
图25. 击沉“圣伊斯特万”号战列舰的MAS.3号的国外画家的水彩画作。
图26. 收藏在博物馆中MAS.3号鱼雷快艇实物
图27. “圣·伊斯特万”号战列舰的画作(国外海洋画家的艺术创作)可以看出身躯庞大的钢铁巨兽(油画)
图28. 中雷后左倾斜缓慢沉没中的“圣伊斯特万”号战列舰真实照片,后期上色,后来发生了可怕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