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奇芬海恩幼儿园的园方与准备升入小学的大班幼儿一起拍摄了一部有关毕业旅行的影片。那些未能参加毕业旅行的中班和小班幼儿因此产生了一个愿望——拍摄一部有关幼儿园的影片,毕竟这是他们长时期生活和游戏的地方。
针对一位教师提出的第一个基本问题“电影的主题是什么”,安娜回答:“这部电影应该展示我们在这里能做的一切事情和应该学的东西。”基于这个愿望,诞生了一个新的项目——让幼儿从自己的视角来记录幼儿园。
项目的计划和准备
教师通过对话来收集幼儿的创意,并让项目的目标在幼儿心中变得更加清晰——大家想拍摄一部属于自己幼儿园的电影,每个幼儿都想贡献自己的创意,并对最终成品有着明确的预想。
“要在电影里出现的重要的、美好的东西,你们首先会想到什么?”
妮娜在此之前一直在静静地聆听,这时她几次开口说:“我的爸爸很重要,应该被拍进电影里。”
“妮娜,请告诉我们,你的爸爸要在电影里做什么?”
妮娜:“他应该在玩游戏。”
教师:“再给我们讲讲,他在玩什么游戏或者和谁一起玩?”
妮娜:“他应该和我一起玩。”
这时幼儿之间产生了讨论:
丁姆:“那我的爸爸也要和我一起玩。”
约翰娜:“我可不想只看爸爸们,有一个爸爸就够了。也许我的妈妈可以上镜。”
这时,教师帮助妮娜将她的想法详细地阐述出来:“妮娜,你刚才都听见了,其他小朋友也觉得需要让自己的爸爸妈妈出现在电影里。现在请你说一说,你的爸爸在电影里应该在玩什么或做什么。”
妮娜:“早上爸爸送我来幼儿园,然后总是和我一起玩。其他小朋友可以在一旁看,有时我的朋友也过来一起玩,所有的爸爸都能这样做。”
于是,教师把这个场景描述记录下来,而妮娜需要去询问她的爸爸是否愿意参与电影的拍摄。
项目的主体阶段
● 导入:寻找重要的活动地点,写下各种创意
在项目准备阶段的讨论中,幼儿已经收集了很多关于他们需要拍摄哪些地点和内容的创意。教师应该把这些都做成书面的记录。然后,每一个幼儿都会想进一步完善自己计划拍摄的场景,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思考如何自己创作单个场景的“剧本”,因为教师无法同时为所有幼儿编写剧本。
卡丽玛和其他幼儿一起坐在花园里,认真地写着自己的计划。她认为电影里不能遗漏“花园里的秋千”这个画面,所以她希望画一个轮胎,“这样就能很方便地表达秋千”。
她打算记录下这个场景,于是在一张纸上写下了几个字母。教师问她用到了哪些字母,她的回答是:“这个我不知道,因为我还不认识这些字母。”教师继续问,那她是如何知道这些正在使用的字母的。卡丽玛看上去有些不高兴了,回答道:“我从艾米丽那里学来的。她在学校和家里都必须写作业,所以我就在旁边看,学会了一些。”
教师决定和卡丽玛一起发明一套合适的“书写系统”,所以继续问她如何辨认刚刚写下的东西。卡丽玛解释说:“很简单,记住就可以了。”当人们使用了“正确”的字母,就能让人看懂文字的意思,“错”的字母必须被擦掉,但卡丽玛还不认识“正确”的字母,所以她必须牢记自己写下的东西,同时对她来说,也不必擦掉错字,反正她也不认识“错”字。
在接下来的对话中,卡丽玛还向教师解释说,写下的字母代表了自己想朗诵的“秋千诗”。后来她还在字母旁补画了秋千,好让自己不会忘记。
● 剧本
经过一番准备工作,现在电影摄制小组要集中讨论如何将大家的创意汇总起来,完成一部属于大家的电影。接下来,该着手编写剧本的工作了。
由教师主持的拍摄计划讨论会向幼儿提出一个问题:“大家准备在哪些地点进行拍摄?”这背后的考虑是,幼儿应该对整部电影的拍摄场景心中有数, 还要根据幼儿已经画好的分镜脚本来布置拍摄场景。
然后幼儿拿出之前个人画的场景图,大家开始汇总。很快他们发现,很多人画了同一个场景——在花园里玩,假山、自行车和水池也都被多次提及,于是小组达成一致意见——这些地点和整个游戏场面都应该被收入影片里。
此外,还有一些建议。例如,保罗在他的草图中有采访其他幼儿的计划, 他的提议是对花园进行现场采访,“我可以对小朋友进行提问”。
于是,教师继续和保罗讨论有关采访的提议,教师问道:“你已经想到问哪些问题了吗?”保罗说还没有,但是他很想知道同伴都在做什么。教师建议他最好想出一个合适的问题。于是,保罗和其他同伴开始准备各种可能的问题, 最终保罗决定在电影里提问:“你今天在这里做什么?”
● 对幼儿园的个性化表达
在整个拍摄脚本的设定过程中,幼儿出现了越来越强烈的个性化表达倾向:整个拍摄计划是从选择拍摄地点开始的,随后在描述各个场景的活动时,开始凸显一些幼儿的个性化差异,再随后大家开始贡献更多的想法——如何在影片中表现个人的兴趣和能力。
例如, 诺亚就建议说:“我还要画一幅画,让它在电影里出现。”于是他来到绘画桌前开始画一艘船。之后他自己把画拍摄下来,像使用扫描仪一样,镜头把画从头到尾扫了一遍,没有遗漏任何细节。他在影片中不仅仅展示了自己在幼儿园中喜爱的活动,同时也展示了自己的特长—绘画。
● 初步学习拍摄技术
现阶段幼儿要开始准备学习使用摄像机的技术了,在理解掌握了技术操作后,所有幼儿都应该能独立使用摄像机进行拍摄,这本就是此项目的教育目标——培养幼儿使用媒介来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从幼儿的角度来看,学习如何使用不会令他们感到陌生或畏惧,他们反而对此有着浓厚的兴趣。
幼儿和教师一起观察摄像机及其各个部件,然后试用,拍摄一些片段。幼儿此时可以回想一下关于摄像机的已有知识。有几名幼儿之前已经有过使用摄像机进行拍摄的经验,教师便请他们与大家交流心得。还有其他幼儿已经了解照相机的一些基本功能,这一经验也可以用到摄像机上。
● 拍摄影片与后期制作
教师就每个场景一一询问幼儿,它们是否必须出现在影片里。对那些大家都觉得不满意的镜头,教师希望能找到解决的方法。于是,幼儿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建议,例如,可以把一段镜头晃动得很厉害的内容剪掉,或者如果这部分内容很重要,就重拍一遍。针对应该舍弃哪些内容,大家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讨论。
此时,幼儿开始形成对一部优秀电影的评判标准。例如,有些幼儿指出, 晃动的画面令他们感到头晕;而冗长的镜头则十分乏味,应该被剪短。幼儿通过这样重复观看和讨论,意识到必须在所有人达成一致的意见后,才能做出最终的决定。
现在幼儿已经能够将这部电影视为一个整体,认真思考它的结构和戏剧效果。安娜说:“我们还没有从外面拍过幼儿园呢,大门那里也没有拍。那应该在开头就出现,因为我们是从那里进来的。”她的建议获得了其他人的一致同意,于是大家进行了补拍。
通过对这部“集体作品”的创作思考,幼儿开始将自己的电影和平日见到的媒介作品关联起来。他们开始明白自己拍摄的电影和市场上的电影一样,都是人为的作品。通过反思自己的拍摄制作过程,他们也会联想到从电视机和电影院中看到的电影。所以,他们打算在影片的最末展示一些有趣的东西, 即“拍摄花絮”,例如拍摄期间的一些失误,类似的画面他们经常在电影结尾处看到。安娜和约翰娜还想出了一个点子,在影片结尾展示那些牙齿没长全的幼儿的滑稽画面。
在影片剪辑阶段,一些特别认真投入的幼儿组成一个小组,他们主动要求“学习剪辑”。成人和幼儿在剪辑这项工作上便形成了一个共同学习小组,因为这套软件无论对教师还是幼儿而言都是一项全新的技术。他们一起研究软件的各项功能,例如“标记”“剪断”“删除”“拼接”。整个过程是非常复杂的,但是通过幼儿与教师的深度交流,大家把整个剪辑工作和各自的愿望结合起来,其间大家还不断产生新的想法,使这项任务变得既艰辛又有趣。
总体而言,所有幼儿都有足够的空间,将个人兴趣和能力贡献给整个项目。因此,在拍摄电影的幼儿之中会自然形成一个“核心小组”, 他们特别地投入,甚至可能担起影片剪辑的重任。其他幼儿则在拍摄的不同阶段加入,只负责单个场景的拍摄。
同样的,在前期确定拍摄地点和场景的筹备中,教师也要看出每个幼儿的长处和兴趣点,注意到这些个体差异。教师需要和每个幼儿进行一对一的谈话,还可以要他们完成一些任务,例如绘制示意草图,写下单个字母,用录音机记录自己想到的点子,或者拍一张拍摄地点的照片等。教师对每个幼儿的协助也取决于幼儿的个人需求和实际情况。
项目的完结
完成影片剪辑后,幼儿对自己的作品非常喜爱,希望能够尽快播映。于是园内组织了多场傍晚放映活动,家长与幼儿一起兴奋而愉快地观看了这部反映幼儿园的电影。
其中有一场事先计划好的特别播映,幼儿还特意为此制作了宣传海报。
以上案例内容来自于《德国学前儿童媒介素养教育》一书,由德国巴伐利亚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费纳科斯教授,组织众多教育专家与实践教师一同编撰,填补德国国家教育大纲与教师具体教学实践之间的空白。作为一本指南手册,本书专门针对那些认为儿童使用新科技媒介是有害的主流偏见,提供一套完整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框架。包含早期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框架、适宜儿童的基本教育原则和项目教学法。13个详实的项目案例分析,让理论联系实践,清晰拆解学前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做什么、如何做、为什么做的关键问题。
今天的儿童是与媒介相伴长大的,所以很早就有相关体验。然而,现实情况是——对于是否将媒介作为独立的一门学科领域,或者在对待媒介的根本态度上,教育界一直存在着很大差异。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种基本观点:
● 第一种,支持“必须提升媒介素养”的观点。这类能力的教育目标包括对各种媒介的积极使用和自如调配(例如作为创意表达的工具、协助学习的工具等),能对大众传媒所传播的信息和媒介自身进行批判性反思,并对刺激的媒介体验采取恰当的态度。“儿童越早学会适应媒介环境并学会如何使用媒介,他们不受媒介控制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很多学者认为儿童可以与各种媒介培养出一种井然有序的互动方式,并与成人一同交流、分享和反思自己的经验。
● 第二种,“保护型教育”的观点,要求将媒介完全从低龄儿童教育中排除。儿童接触媒介的经历虽然是无法避免的,但完全是不被期许的, 甚至被定义为是间接的、有害的“二手经验”。
● 第三种,模糊的、矛盾的观点,既关注使用媒介的能力,又重视“保护型教育”。在某方面意识到媒介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但同时又在一些不相关的内容中呈现出截然相反的观点,表示媒介对儿童是不适宜的,儿童保教机构的任务就是对儿童的媒介活动控制得当。这种观点会使教师陷入无所适从的困惑局面。
为了帮助教育界改变以上状况,《德国学前儿童媒介素养教育》一书评估了德国所有涉及媒介的教育大纲,并在吸收国际上各种教育大纲与专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框架。在这套框架中,占据中心位置的是媒介素养教育目标。(如下图)这些目标一方面致力于培养积极地接触媒介的能力,其中包括媒介的技术操作、观念接纳、个人主动与创造性地使用(目标A 和B)。在另外两个目标中, 首要任务是学习用批判性的态度对媒介进行探讨,不仅针对媒介承载的信息内容和媒介自身(目标C 和D),也针对个体自身的行为和体验。
早期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具备媒介素养的儿童,这样的儿童有能力在满足自己的需求、进行社会交流以及处理重要问题时使用媒介。同时,他又能明白使用媒介的局限性,知晓其他的工具和方法。他能够反思自己使用媒介的行为和过程,与他人一起讨论媒介经验,还能用批判、审视的态度去看待媒介本身以及媒介信息背后的制作方式和意图。
在实际工作中也会发现:这些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彼此关联交织,因为儿童的学习是整体的,并不会随着单个的目标任务而被“割裂”。所以,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一个具备媒介素养的儿童,一个完整的人,也就是他既有能力积极主动地使用媒介,又能对媒介进行批判性的探讨。接触媒介时态度自然、满怀好奇,同时又带有反思精神——这两种态度并不矛盾,恰如硬币的正反面,体现了事物的两面性。
“所有出现在儿童生活中的事物,我们都应该在教育中予以关注。所以我们将电视、电脑视为儿童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将其纳入教育工作的范围。儿童应该在所有的教育领域,培养出接触各类事物的能力。电脑及其功能也是这类事物之一,我们注重的是,如何以适合的方式让电脑成为一件儿童可以使用的日常工具。”
(妮可·伯格曼,来自德国吕丁豪森市圣莫妮卡幼儿园)
《德国学前儿童媒介素养教育》
[德]瓦西里奥斯·伊曼努埃尔·费纳科斯 主编
李颖妮 译
98.00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年9月
本书为媒介领域的教育目标搭建了一个框架体系。它评估了德国现有的各种教育大纲,呈现补充了国际范围内相同类型的多种活动方案,重视并应用了当下该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除了观点和理念上的解读,本书还提供了大量来自于实践的具体项目案例,能够有效指导教师如何开展早期媒介素养教育,为自己的教学工作找到参照依据,将广义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实际可操作的教育活动。
编者简介
瓦西里奥斯·伊曼努埃尔·费纳科斯(Wassilios E. Fthenakis)教授,心理学、教育学、人类文化学博士,德国著名教育家;德国总理默克尔的教育顾问,被誉为德国幼教之父;曾任德国巴伐利亚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32年,德国教育学会学前教育委员会主席;被德国、美国、意大利、希腊、俄罗斯等国多所大学聘为教授、客座教授、荣誉教授。他对儿童学习与发展理论的深入研究、起草的教育政策建议与教育方案深刻影响了德国、欧洲乃至世界上很多国家,是社会文化理论学派合作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
目录
序一:在学前STEM教育目标与教学实施方案之间搭建桥梁
序二:我们可以向德国学前教育学什么?
引言
概述:“建构自然知识”项目1
1 及早开始的教育:媒介素养教育从早期开始
1.1 教育大纲提出了哪些要求?
1.2 建立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框架
1.3 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
1.4 学前教育阶段的基本教育理念
2 媒介素养教育涉及什么:基本立场
2.1 借助媒介,以积极主动、有创造性与合作性的方式学习
2.2 在游戏中使用媒介、学习媒介
2.3 借助媒介,提升掌握学习方法的能力
2.4 借助媒介,实现跨领域的整合学习
3 儿童知道什么和学习什么: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3.1 媒介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3.2 儿童如何感知、理解媒介信息
3.3 媒介与性别身份的逐步确认
3.4 媒介与儿童的学习过程
4 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
4.1 丰富的媒介类型
4.2 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
5 共同建构的学习过程:项目教学法和元认知对话
5.1 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5.2 项目的主题
5.3 项目的计划和准备
5.4 项目的实施
6 媒介素养教育的项目:来自实践的案例
6.1 项目案例1 为幼儿园拍一部电影: 孩子眼中的幼儿园
6.2 项目案例2 制作一部动画片: 电视世界里的孩子
6.3 项目案例3 让孩子穿越电视屏幕
6.4 项目案例4 魔法森林里的电脑
6.5 项目案例5 认识和熟悉电脑
6.6 项目案例6 使用媒介来记录、反思和呈现:森林项目
6.7 项目案例7 创编一个幻灯片故事: 朋友
6.8 项目案例8 录制一个有声故事: 大巨人和小矮人
6.9 项目案例9 表达与记录个人审美:带着数码相机进博物馆
6.10 项目案例10 从创编故事到戏剧表演:咪啰和魔法石
6.11 项目案例11 用电脑绘制故事
6.12 项目案例12 掌握表征符号和组织会议:幼儿园全体大会的筹备、主持与记录
6.13 项目案例13 面向家庭的媒介素养教育:家庭媒体中心
7 项目合作伙伴
8 参考文献
8.1 实用手册、项目介绍与活动总结报告
8.2 网络资源
8.3 德国各联邦州的教育大纲
8.4 参考文献
制作:刘晓帆
复审:贺群星
终审:张俊玲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